您好,欢迎来到站长资源库!分享精神,快乐你我! 
  • 首 页
  • 留言求助
  • 苗阜、王声:做相声艺人不做明星

    时间:2017-11-10 03:07 来源: 作者: 浏览: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苗阜、王声在演出中。

      资料图片

      他们是文艺新生代,年纪轻轻就在各自领域崭露头角,受到同行和社会的注目;他们是文化市场中的“尖尖角”,在艺术和市场之间,敏锐地找准结合点,走出了一条全新道路;他们是时代的幸运儿,在文化发展大潮中站在了风口浪尖。

      近期,“速写”栏目将关注并推出一系列文化界的年轻人,破解他们的成功密码,讲述他们的青春和人生。

      ——编者

      80后相声演员苗阜、王声火了!在北京台春晚上,他们11分钟的相声《满腹经纶》一炮而红,网络上点击率居高不下,粉丝蜂拥而至,中央台元宵晚会、各大晚会竞相邀约。

      “从初二到现在没有歇着,还接到了大量栏目邀请,这3天为西安和北京的演出就往返了两趟。”苗阜说。见到苗阜和王声,他们刚从一台晚会的录制现场下来,卸下演出服的他们显得比电视上更年轻,自称文化不多的苗阜说话间透露着江湖义气,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的王声话语不多,随手翻看着一本侦探小说。

      “没想到能火,大概是因为今年春节期间各大晚会上的相声节目比较少,《满腹经纶》有方言的因素,接受度也比较好。”苗阜说。《满腹经纶》脱胎于两人25分钟的《歪批山海经》,是他们所在的陕西西安青曲社的一个表演节目。在登上电视屏幕前,已经经过了700多场小剧场演出的锤炼,一路从西安被选送到了北京。

      几年前,作为小学同学的苗阜和王声出于兴趣创立了青曲社,给爱好相声的人们搭建表演相声的平台。“一开始是在茶楼演出,哪知道越说越好、场场爆满。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剧团,有了自己的剧场。”苗阜说。目前他们在西安的两个剧场,每周演出20多场,场场座无虚席。

      为什么他们的相声能够有市场、受欢迎?苗阜说,其实他们采用的是相声传统技法,加上新鲜的元素。关键在于用传统结构和技巧,把相声立起来。“不能被网络的段子牵着鼻子走,即使把那些新鲜的元素、网络的段子抽掉,相声还能成。”苗阜说,相声界有句行话,要说讲理的相声。以《满腹经纶》为例,用的就是“缝腿”的手法,一个人说开后,另一个人又能用扎实的基本功给“补”回来,提供足够的知识点和信息量。

      陕西曾经是全国相声发展的重地,陕西相声里保留了很多陕西文化积淀和历史积淀的痕迹,融合陕西人性格“快”“爆”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苗阜、王声相声的走红也让观众又重新认识了陕西相声——除了京派相声的“帅”,津派相声的“怪”。还有西北相声的“迈”。

      他们坦言,赶上了相声发展相对好的时候,相声在历史发展中几起几落,曾经一度,相声陷入了低谷,有些人忘却了相声的原貌,甚至对相声失去了信心,很多观众流失了。但最近几年传统重新得到了重视,小剧场也在不断开拓市场,青曲社正是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王声说,其实他们生活在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代,相声发展好的时代没有赶上,中间又断层了。他师傅“两条瘦腿走天下、一身绝技贯九州”,还是不能靠着相声养家糊口。现在他师傅作古了,相声界老先生也不多了,他们更需要把传统相声保留下来、把相声的精华保留下来。

      “我希望到有一天我作古的时候,陕西相声还能流传下去。相声的陕西脉络要传承下去,至少在我们这一辈,这口气不能断。”王声说。

      苗阜的愿望是,能够守住相声的西北大门,中兴西北相声,推广如道情、快书、快板、帽翅、吹火、顶灯等陕西当地曲艺。

      也许正是抱着这样的一种责任,他们对声名保持着清醒的认识。“我们推掉了大量和相声无关的节目,一个相声艺人就要做好本分,回归剧场、发展自己的创作。我们想要做相声艺人而不是明星,想把时间留在舞台上、不是在火车上。”两人说。

      如今,他们的青曲社已成规模,发展也越来越好。不久前他们还成立了公司,苗阜担任法人代表,王声负责节目。他们准备以股份制运营公司,聘请专业经理人管理公司,以便于把主要演员的精力腾出来,专注创作、演出。此外,青曲社每年组织30余场进校园活动,给大学生演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传统艺术。今后,他们还准备和大学合作开曲艺课,更好地开展曲艺教育。

      他们说,相声的行当要“打造牌子不打造人”,关键在于将相声这门艺术流传下去,他们不能哗众取宠、不能投机取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