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是党校教育的基础,而强烈的问题意识是将学术研究引向深入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们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这主要是针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但对党的理论工作者而言,却是重大责任和崇高使命。
所谓问题,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肯定有问题”。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我们所处的世界,无论是精神世界还是现实世界,都能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问题的产生就是主体与客体的脱节,即主体意识到自己对客体的某一方面无知或失去分辨能力;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历史无非就是问题的消亡和解决,现实也无非是问题的存在和发展”。所以,作为哲学命题的“问题意识”,是人们对存在问题的能动性、探索性和前瞻性的反映,它不仅是一种面对本体和前提的思考,更是面对现实生活世界的思考,集中体现在人们发现问题、解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上。任何学术创新从本质上而言,其实就是围绕上述三个环节展开的。
发现问题是开拓新知的契机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才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学术研究和学术思想的进步,其起点就在于问题的提出,因为发现和提出问题,具有开拓新知的价值,往往预示着创新的契机。只有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才能启示新的思路,最终才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所以,能不能发现问题是“问题意识”的关键。
如何才能发现问题呢?
首先,要从科学、理性的怀疑中发现问题。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理性的怀疑精神是学术研究的一个基本要素,有怀疑才会有问题,有怀疑才会有研究探索的内在驱动。当年马克思正是把“怀疑一切”作为自己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的座右铭,才会引发他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思考,最终创建具有科学真理性的马克思主义。但怀疑精神是一种理性思考,“怀疑一切”绝非简单地“否定一切”。正确的怀疑是建立在理性逻辑的基础之上,是在对研究对象周密深刻思考之后提出问题的过程,它强调不要被杂乱的、表面的现象遮蔽,不要习惯于“理所当然”的惯性思维。
其次,要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上发现问题。与生动的实践相比,理论往往是灰色的,必须追踪不断变化的实践过程,因此往往也是相对滞后的。由于理论与实践脱节所产生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已经做过的研究,因为研究对象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有的理论不能作出有效的解释,从而产生了问题;二是原来的研究本身就未能全面客观地把握研究对象,理论本身就存在严重的缺陷,故而问题就会在新的实践中呈现出来。因此,善于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动态关系,是发现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