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丹奥古斯都(甲骨文出品)历史的本色(理想国出品)伦敦传(译林出版社出版)
近年来,阅读学术畅销书成为读者之间流行的一种新风尚。学术似乎不再是距离大众甚远的阳春白雪,而是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潜入读者的书架,有趣味地普及着深刻的知识。
学术畅销书渐受读者关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营销编辑李闯曾花费两年时间进行市场调查。他通过参加图书馆馆配会和走访书店、访谈图书馆和书店的工作人员,在豆瓣、微信进行读者调查,观察网店的销售数据以及跟同行交流,最后发现,“除了有学术背景的师生,公司白领,比如金融、IT行业的从业者也会读我们‘甲骨文’书系的书。”“甲骨文”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一个学术畅销书品牌,以历史、思想类社会科学图书为主;其既有传统社科类图书所针对的图书馆业务,又在普通大众读者当中有口碑,书店和网店的销量相当可观。近年来,其出版的“地中海史诗三部曲”、《阿拉伯的劳伦斯》《天国之秋》《金雀花王朝》《奥古斯都》等,反响不错。
这个结果让李闯感到意外,“大众读者会偏爱轻松的书,比如小说,或者是目的性比较强的阅读,比如成功学、投资类的书。而读书,特别是学术书,需要持续阅读和一定的思考。”
李闯以自己阅读经验为例,解释学术书阅读的持续性,比如甲骨文的《茶叶大盗:改变世界史的中国茶》,对于了解晚清中国社会与欧洲商贸关系等问题,是一本很好的入门通俗读物,顺着这个脉络,比照“茶叶大盗”福琼的笔记《两访中国茶乡》,可以清楚地看到作为清代主要出口商品的茶叶是如何走上国际舞台的。茶叶的出口在马戛尔尼访华时就已经是个“大问题”,这在《乾隆帝》和《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中都有涉及;由此拓展开来,还可以同时关注丝绸的出口,这就和费孝通的名著《江村经济》挂上了钩。丝绸和茶叶的生产和出口,其背后是近代中国社会的“民间逻辑”。如果将其放入“海外中国研究”这个宏观背景下加以考量,就可以得到理解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民俗、文化的一条通路。
译林出版社人文社科出版中心主任陈叶也发现,一些偏大众口味的社科类书籍的销量正在增长,尤其是一些侧重历史和科普类的。最近,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英国传记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的《伦敦传》,这本书讲述了伦敦2055年的历史,也讲述了人类创造现代城市的历史,共计83万字左右,定价也超过百元。陈叶说,要是早几年,这样的书几乎不会有市场,因为那时候大家追求“短、平、快”阅读,为了迎合市场,厚书需要刻意做薄了,但是近几年,厚书反而好卖,读者不再畏惧厚书。
让学术书找到更多读者
陈叶说,随着一代代读者的受教育程度和阅读品位的提高,“跟风书”越来越不好做。
李闯认为,内容生产是必需的,“学术书也应该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关键在于内容是不是优质,以及能不能站在读者角度考虑问题。”
学术内容的专业和严谨,对学术畅销书的编辑有着更高的要求。陈叶说,因为要求太高,他们部门很难招到合适的人。一名合格甚至优秀的学术书籍编辑,光是外语好是不够的,阅读兴趣单一也不行。学术书的内容高深,译者也通常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因此编辑要能编得起稿子,最好也要有专业背景。据李闯介绍,除了具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和学术能力,鉴于“甲骨文”以译著图书为主,其编辑也普遍掌握了两门以上外语,以便在编校过程中比对原文,确保翻译质量。
让学术书籍拥有更多的读者,某种意义上也是这些学术编辑的一大梦想。“一本好的学术书,理应有更多的读者。即便它所讨论的议题,看上去跟当下的任何热点搭不上关系,但是它提问的方式,以及整个论证的过程,一定能提供给‘普通读者’一种不一样的视野和思考方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罗丹妮在她的一篇名为《让学术照进现实》的文章中如是写道。她是历史学者桑兵的新书《历史的本色:晚清民国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的编辑。罗丹妮认为,一本学术书,应该找到更多的读者,“在那三千册、五千册之外,在专业读者和图书资料室之外,可能有更多人愿意拿起它”。
一些学术书籍在包装方面尽量往大众口味靠拢。比如译林出版社去年出版发行的《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当时被列在“人文与社会译丛”中。“人文与社会译丛”是译林出版社的一个经典学术出版物系列,近20年的时间里,已经出版120种左右的学术图书。《这受难的国度:死亡与美国内战》的市场反响出乎意料的好,而且形成了良好的口碑,出版社决定将其从丛书中拿出来再单独包装发行。新的版本不再是丛书的统一装帧定位,在宣传上,也更强调作者德鲁·吉尔平·福斯特哈佛大学校长的身份,而且她之前来过中国,做过演讲,这些标签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在陈叶看来,针对大众的学术畅销书,要与大众之间产生共鸣。
学术畅销书里的理想主义
尽管被称为学术畅销书,但与一般的通俗文学畅销书相比较,这一类书籍的销量依然有限。当然,对于学术出版来说,卖出更多的书并不是这些出版社和编辑的唯一目的,让目标读者真正阅读它则更为重要。“有时候我们也会担心,读者买了书之后,是不是真的读完了呢?我们希望读者买书,也希望他们不仅仅是摆着、闲置着,而是要真的去阅读,去和朋友们讨论、写书评,最好能对他的生活产生启发。”李闯说。在他看来,好的学问不应该被束之高阁,而是要对人和社会有用,而且,真正做学问的人也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大家讨论,而不仅仅是拿稿费;而作为编辑来说,要有情怀,不然做不出好书。
在今天的社交媒体上,时常可见一场场“激烈论战”,但大多“鸡同鸭讲”,“表面大家都是在讲一件事,可前提、立场、标准均不一样”。今天很多人已经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知识看似在一条条的累加,可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断章取义’式的阅读,那么,从歪曲历史,到误读当下,只是时间的问题。”罗丹妮说。学术阅读或许可以帮助我们避免这样的尴尬。
在陈叶看来,做学术畅销书,是一个出版社的文化追求。陈叶说,一个出版社,可以只做卖书号的书,也可以只做教辅教材,还可以只做一些跟风好卖的书,但一个有追求的出版社,是想对国家和社会的文化事业作出贡献的,而出版学术畅销书便是实现这个追求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