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时候看起来最有活力?最投入?”
“......研究数学的时候。”
这是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d.school)一个天井里最常见的对话,别以为它只是同学间的闲聊,其实它是斯坦福《设计人生》课程中讨论最多的话题。
报道称这是斯坦福大学“最热门的课程”,脱胎于这门课的Designing Your Life: How to Build a Well-Lived, Joyful Life(《设计人生:如何打造美好快乐生活》)的出版社也这样说。
上面回答称“研究数学时最有活力”的学生,其实来自斯坦福艺术史专业,她是校内有名的学霸,已经完成了超过230个学分,但始终不知道自己毕业后要做什么,在上这门课之前,她从来没意识到——自己原来非常讨厌艺术。
她的这种迷茫,是斯坦福无数学生共同的烦恼,他们擅长考高分,多才多艺,但对自己的未来却始终说不出个所以然。6年前,这门《设计人生》课一进推出就迅速爆满,一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斯坦福最热门的课程之一。
其实中国孩子在挖掘自身潜能上的“坑”更多更大。多数人受制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从小不知道自己的兴趣究竟是什么 ,于是到大学选专业,毕业找工作的时候,非常迷茫。他们更可能要用十年时间,去弥补自己小时候三年就可以填补的沟壑。
非常有意思的是,斯坦福d.school《设计人生》课程两位主讲教授都是苹果公司前员工,他们希望通过这门课,将设计苹果手机的方法,运用在教会学生“设计自己的人生”上。
像设计师一样思考,任何时候都可开始
这门课的萌芽,要追溯到9年前,当时还是苹果公司员工的比尔·伯内特(Bill Burnett)和戴维·埃文斯(David J. Evans)两人,经常受邀为谷歌公司的产品经理和硅谷创业天才等传授“设计”的秘诀,但他们渐渐发现,他们精通的设计理念,可以让他们做出世界上最有创意的产品,但他们的生活却依然索然无趣。
左为伯内特教授,右为埃文斯教授
而纵观自己的人生,他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去哪个学校、去哪个公司……看上去都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冷静反问自己,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为什么要做什么。他们开始意识到——为什么不把设计的理念应用到生活上?并拿自己做起了“实验”:
设计讲究“定义问题”,即在众多需求中只关注最核心的痛点——他们用来给生活做减法。每天有各种琐事缠身,但自己到底想要怎样的未来?那样的未来又需要从现在开始做什么准备呢?
设计讲究“原型设计”,即有了想法就要做出来接受检验——他们用来检验计划的可行度。有了计划,不求完美但求完成,先做出个简单成果,找专业人士提建议会比一个人在角落钻牛角尖强100倍……
实验的效果立竿见影,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喜欢电脑,只是擅长电脑,并离开了苹果公司,回到母校,把这些人生经验整理成了这门课,让学生们能在20岁左右就解决困扰了他们多年的人生难题。
但两位教授也强调,这门课不专属于设计师,更不专属于大学生,像设计师一样思考,任何时候都可以。他们课上就有一位特殊的学生,是刚从斯坦福大学工学系退休的一位教授,他上课的初衷是“我就快退休了,但我完全不知道我该去做些什么。”
而这个课程上更有一些年轻人,以及一些K12阶段的老师,这些中小学教师觉得,应该让孩子从小就能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充分发挥自己主动支配而非被动接受自己人生的潜能。
设计人生最重要的五个小步骤
这两位教授分享了很多经验、案例和方法,我们从《设计人生:如何打造美好快乐生活》中总结最基础也最重要的5个步骤,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运用,整理如下,建议您与您家孩子分享:
1、保持好奇心:问“什么”不如问“为什么”
我们习惯于接受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最近要完成的作业、下个商业项目……不过设计师更习惯在这个问题上笨一点,他们甚至会问: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因为他们深知,把自己的创造力倾注到对错误问题的回答上非常“二”。
爱因斯坦曾说,他除了充满激情的好奇心外,再无其他真正的才能。在运用创造力解决问题之前,多花点时间找到正确的问题,才能事半功倍。
2、不断尝试:不求完美但求完成,然后不断修正
前面提到了“原型设计”,其实设计的经典模式就是建造一大堆东西,尝试一大堆东西……但都还不是最后的产品。但这并不能说明“失败了”,只是说,我们的想法正在不断趋近于最完美的方向。
所以,当你对未来的事业感到迷茫,或者工作后考虑改变自己的职业,有了具体想法后,可以去拜访某些正在做你想做的工作的人。更好的办法是要求跟着他们工作一天,或者周末去实地做这项工作。如果感觉很好,那就继续向前一步;如果感觉不好,那就忘了这回事吧。
在进行任何重大决策时都可以做这一步,它可以避免你一头冲进诱人的未知,从而毁掉你的生活,还可以避免更糟的情况——年复一年不采取任何行动,同时又闷闷不乐。
3、重构问题:思考陷入停滞,就换个问法
还记得文章最前面的那个问题吗——“你什么时候看起来最充满活力?”这就是教授重新定义“你将来要做什么”后的结果,比起原来的版本,具象了不只一点两点。
曾有研究证明,我们如何理解一件事情,会直接影响我们处理它的效率。“将来做什么”是一个一辈子都不会停止的追问,是最基本的哲学问题,但我们可以跳出来,换一个角度看待它,就能很快走出死胡同,想到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法。
4、记录整个过程:随时反思人生
设计人生并没有真正的终点,去寻求答案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这将会使你最终必有收获。而设计最让人满意的地方就在于,它的结果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果你把这种思维方式应用到生活中去,记得把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它将是无价之宝,不仅可以用在枯燥的绩效考核和工作面试中,也可以用来反思人生。
5、主动寻找导师
设计和发明是一个日益协同的过程,设计你的人生也一样。两位教授就建议,要随时采取开放的态度,从别人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中获取新的思路,同时积极对这些回应做出反馈。
对学生来说,自组互助读书会来讨论某些主题,写信给某些领域学有专精的人,向其请教学习上遭遇的难题,在网络上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或向网络上的达人请教学习上遭遇到的难处……都是不错的方法。
每个孩子都应该懂点设计思维
“你可以犯错,失败是好事,”一位参加这门课程的麦肯锡公司顾问说,这门课的理念应该让更多青少年懂得,以及运用。如何面对压力,如何探索式学习等 .
“尽管我还没有找到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另一位同学这样说,“但是我对尝试其他事物变得更加开放,愿意看到它如何发展。勇敢行动起来太重要了,你无法只靠思考走进未来。”
实际上,《设计人生》这门课所倡导的理念——像设计师一样思考永不嫌早,与斯坦福大学d.school最拿手的杀手锏——Design Thinking(设计思维)殊途同归。设计思维是由d.school创办人David Kelley教授提出,非常巧合的是,他当年帮乔布斯设计出了苹果公司第一款鼠标。
设计思维现在已是风靡全球。最早在世界500强中流行,用于新产品迭代和创新突破,后来开始在教育界流行,现在从斯坦福到哈佛,非常多的美国名校和中小学,也开始开设设计思维课,并将之视为激发孩子创造力的法宝。
设计思维课程上,孩子们首先通过采访调研获得同理心,然后聚焦、头脑风暴,发现核心问题,之后动手制作原型,测试,最终呈现自己的“产品”。显然,这并不是大众认为的“设计”本身,而是一门实践课。它强调的是,比创意本身更重要的,是发现根本问题并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