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至23日,国务院扶贫办《中国扶贫》杂志社通联部主任韩世雄、记者张江莅临昌宁,调研采访扶贫开发工作。
调研组一行先后深入田园镇德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昌宁红茶味庄园、稳隆茶厂,漭水镇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卡斯镇唐家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等地调研采访,通过看现场、听介绍、入农户等方式,实地了解昌宁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
昌宁红茶叶集团作为昌宁县新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带动全县茶叶种植户8400余户3.5万人增收,实现户均增收13000元,人均增收1100元,已初步形成了“集团公司+分厂+合作社+基地+农户+市场”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以漭水镇为代表的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通过“股份+合作”、“创业园+农户”、“商会+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集体经济”的模式,覆盖5个村98个村民小组12232人,扶贫成效逐步显现。
在田园镇德馨安置点、卡斯镇唐家田安置点,采访组深入采访、了解昌宁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做法和经验。昌宁县2016年计划完成搬迁3796户15168人。目前,全县共向农发行申请贷款7.85亿元,到位资金5亿元,已支付4.43亿元,占到位资金的88.6%,向每户搬迁户提供8万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贷款资金和6万元的建房贷款,对建档立卡户还提供每户不低于6万元的无偿资金。目前,已签订搬迁协议4052户16207人。同时,坚持易地扶贫搬迁与产业发展扶贫相结合,在安置点合理规划建设养殖、种植、旅游、医疗、商贸等项目,拓宽家庭收入来源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使群众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
“十二五”以来,昌宁县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和社会参与相统筹,突出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累计完成扶贫投资22.29亿元。通过产业扶贫和易地扶贫搬迁等方式,五年间贫困人口减少11.1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24.5个百分点;贫困地区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达18.2%,高于全县平均增幅2.1个百分点;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8户,带动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变强;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和安居工程投资2.14亿元,新建安居房21.22万平方米,贫困群众居住条件不断“变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带动整合部门资金8.6亿元,社会帮扶资金0.7亿元,群众自筹资金4.2亿元,投入机制“变优”,构建了“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资金整合机制。
“昌宁是传统农业种植区,农业基础比较大,贫困人口比较多,这里的很多模式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对于整个保山,对于整个云南,对于整个西南片区的扶贫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韩世雄充分肯定了昌宁精准扶贫工作的做法。他说,德馨安置点按照各民族设计不同的户型图,也进行了科学的规划,同时将易地搬迁和避灾搬迁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是灾后重建和扶贫的一种很好的模式;漭水联福中药材产业发展中,镇村通过土地、林地入股的模式,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也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挖掘出了空心村,也就是大部分劳动力出去打工以后,当地的产业发展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这里也探出了一条很好的路。“回去以后,我们会大力宣传昌宁精准扶贫的好做法、好经验,给其他地方的扶贫提供很好的借鉴。”韩世雄说。(孟垂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