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18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作文试题解析
陆平(南京市金陵中学)
作文材料
你相信吗?
也许我们忘记了第一次和雨的嬉戏,
也许我们失去了对下雨的惊喜,
也许,我们失去惊喜的不止是下雨……
材料解析
本次作文材料的主体是由“也许”引起的三个分句。这三个分句又可以分为两组。
第一组是前两句。它们在句式上基本相同,在用词上,“雨”反复出现,“忘记”、“失去”都有消逝之意,“嬉戏”“惊喜”都属有愉悦之感。
单看这两句,材料的核心就是:
但是第三个分句的出现打破了上述结构。
这里“也许”后的逗号停顿和最后的省略号,宣示了本句对于整个材料具有总结作用和发散作用。
“不止”使得“下雨”成了本材料默许替换的词语。“失去惊喜的”被置于主语位置,成为了材料的核心。
所以整个材料对于写作约束是:文章必须写出我们已经失去惊奇感的事物。
写作可发散之处是:这个事物可以是雨,也可以不是。
换言之,如果文章只写了雨,而没有表现出“失去惊喜”,是不切题的。
如果文章只写了“惊喜”的重要,而没有对“失去”的表现,也不算完全切题。
不过虽然可以不写“雨”,但那个跟“雨”同类的事物却不可缺位。如果单纯写“失去惊喜”,而不涉及具体的“惊喜”对象,文章往往空谈初心、心境、性灵等,难以实在。
要联想“雨”的类似物,就不能不去把握“雨”的特质。
特质的把握,一方面可以借助生活感受和阅读积累,一方面可以思考材料中的提示。
从“无边丝雨细如愁”到“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雨的湿冷,总是给人带来哀愁,而雨的不从心意又自然发生,又使人无奈。司空见惯和偏于消极是雨的特质。对于已经长大的我们来说,雨只是一种寻常的坏天气。
材料强调“第一次”和“惊”,更突出“雨”的寻常性。所以,取材寻常的人、事、物,就能把“惊喜”的难能和“失去”的必然写实写透。如果能选取常识中消极的事物,就可能写出“嬉戏”时物哀和人喜之间的反差,立意可出人意表,行文有起伏转折,文章也由此意蕴丰厚。
另外材料对于“失去惊喜”当然是哀婉叹息的。不过既然“失去”是必然,我们的作文也不必勉强说愁。从成长等角度对“失去惊喜”进行正面评价,也合情合理。
材料开头的“你相信吗”,既是增加亲切感,也是设了个活扣。如果你坚信对雨的惊喜不会失去,也可反面立意,或成佳作。
最与“下雨”相当的,
也许就是“上学”“上课”了吧……
“雨”也可能是我们这个公众号。
每次模考数学场结束后,
都能看到作文考题的解析,
你还意不意外,
惊不惊喜?!
公众号ID:jlzxzwxp 金中语文
为学生立心,
为教师立命,
为语文继绝学,
为教育开太平。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