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站长资源库!分享精神,快乐你我! 
  • 首 页
  • 留言求助
  • 【“脱贫攻坚最前线”蹲点调研采访】驻村博士罗将:去掉书生气 俯身接地气

    时间:2017-11-10 13:07 来源: 作者: 浏览: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85后”、“博士”——当这两个词映入眼帘,人们或许很难将此与贫困村第一书记联系在一起。但就在龙里县高堡村,驻村干部罗将——“85后”、“博士”这两个词的主人——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拳拳初心。

      从上海到黔南: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价值

      2016年,罗将攻读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毕业,本有机会留在上海工作的他,却选择在同学不理解和导师挽留中,通过人才引进来到贵州省黔南州。罗将说:“高学历的标签只是对我专业知识水平的认可,在学校学得好并不意味着在社会一定有作为,我希望在能在基层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带着“去掉书生气、卷起袖子、做点实事”的想法,罗将来到黔南州委组织部工作。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后,罗将坐不住了:“去基层、去一线,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党员该有所作为。”

      今年4月,他主动请缨,下到龙里县谷脚镇挂职党委副书记、任高堡村第一书记,挂职时间为2年。龙里要在今年整县退出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让16100名贫困人口脱贫,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罗将说,自己挺幸运的,一来就要打硬仗。

      从机关到乡村:做自己最怕做的事

      高堡村是由原高堡村、谷定村、及深度贫困村毛保村合并而成,全村612户2147人,其中有党员91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24户344人。全村20个寨子稀稀落落的散布在一条纵深20公里的山区公路两旁。

      对于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人来说,初来乍到,最难的恐怕就是语言关了。

      村民不会讲普通话,方言说得太快,罗将听不大懂。罗将说普通话、讲一些书面的“标准用语”,村民又听不大懂。驻村博士第一次犯了难。虽说自己每天是跟着支书在串寨入户,听不懂的时候有支书在一旁“翻译”,但总不能一直跟着支书走吧,怎么办?“做最怕做的事情,锻炼更好的自己”——罗将用八个字解决了语言难题,那就是“学习方言,转化语言”。

      为了学习方言,他没事就找人聊天,听村民唠嗑。对于本地特有的生僻字眼,就多花心思琢磨,甚至在笔记本上做笔记。“死记硬背也好,总得搞懂是什么意思” 。转化语言,就是将书面的文件政策转化为群众语言。

      凭借各种办法、他逐渐弄懂了这边的方言,大家讲的自己听懂没问题,自己说的群众也明白是怎么回事。十九大期间,罗将就通过入村宣传、召开“坝坝会”的形式,将与“三农”、乡村振兴战略、脱贫攻坚等与村里人有关的报告内容,用“村里人的话”解释给群众听,让十九大的精神能够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群众的家中。

      从想到到做到,群众的笑容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

      和村民“混熟了”后,罗将就琢磨着通过“强化队伍、提高战术”为村民做点实事。正如习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讨论时说的“党的根基在基层,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定要抓好基层党建,在农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

      作为第一书记的罗将先从村委会入手,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学习关于脱贫攻坚的政策文件,用党性修养来提高士气,将方针政策转为兵法,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

      在8月17日龙里县全县启动脱贫攻坚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后,罗将同所有下派干部一道走村入户,动员群众实施“三改”(改厨改厕改圈),整治村居村貌。在入户摸排过程中,罗将了解到建档立卡贫困户袁顺群家有3口人,他和老伴都70多岁了,40多岁的儿子劳动能力不足,家里无力实施“三改”。罗将与其他脱贫攻坚干部一起,想方设法筹措资金4000多元,并联系施工队无偿为该户实施改厨改厕和院坝整治。

      袁顺群家动工那天,罗将起个大早,发动党员、干部一起到袁顺群家帮忙,他也第一次挑起了沉甸甸的水泥砂石,帮忙运送材料。

      “完工的时候,附近村民都为老袁家高兴,也为我们的工作点赞。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实实在在的好事,看到大家的笑容,就是对我们最大的认可。”

      驻村后,罗将的微信“朋友圈”完全换了一种风格,从大学时代转发的学术报告、校园轶事,到工作之初的学习资料,再到驻村后的村情村貌。慢慢的,那些曾经对自己工作不理解甚至质疑的同学、朋友,都成了点赞的“主力军”。当初对他最不放心的导师,将他作为优秀的典型向学院学生宣传。“这算是对我的一种认可和鼓励吧,不能辜负那些关心我的人,得加油干!”

      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罗将驻村后一直坚持一周在村工作6天,为了方便工作,他就住在村委办公楼二楼的一个小房间,隔壁就是会议室,房间窗户正对着走廊,但没有窗帘,因为是早年加盖的板房,漏滴下来的雨已经在床脚旁“养出了”一片青苔。

      脱贫攻坚下派的干部都住在村委会不远处高堡小学的闲置楼内,那里有食堂、宿舍和浴室,罗将每天洗漱都要步行至高堡小学驻地。罗将说“那边的宿舍已经挤满了,我住得差一点没什么,年轻人身体好,多跑两趟就行。”

      很多人还不知道,在某次村民小组会上,不理解政策的群众在会上吵了起来,让到村不久的罗将多少有些无措。但是在打给父母的电话中,他一直都是报喜不报忧,让远在山东的父母放心。

      有人问,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材生,却来驻村,会不会感觉“大材小用”。罗将有自己的答案:固然,专业知识在这里的应用非常有限,但是,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养成了个人特有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是在任何时候、任何领域都能发挥作用的。而且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来到基层做群众工作,向人民群众学习,受益最大的反而是自己。

      驻村半年来,皮肤晒黑了,身体却更硬朗了。当前,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已接近尾声,这位将近一米八的山东小伙,又开始为村里的扶贫产业积极奔走。“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要求我们脱真贫、真脱贫”,罗将说道,“脱贫的关键就是要让老百姓的收入增加,‘五个一批’的措施中,我认为关键的核心是通过发展产业来助力脱贫攻坚”。眼下,罗将正和村里的干部、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共谋大业”,计划依托县镇统筹安排,根据村里的自然条件及种养殖传统,发展千亩刺梨园、订单蔬菜种植、云邑清茗茶叶专业合作社、“水利+精准扶贫+三变”的冷水鱼养殖暨农村观光休闲旅游项目等长效性产业,来实实在在的带领老百姓增加收入,共建小康。

      “高堡会越来越好!”罗将信心满满。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