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站长资源库!分享精神,快乐你我! 
  • 首 页
  • 留言求助
  • 苏州创业环境调研采访报告:"在这里创业有幸福感"

    时间:2016-05-04 13:05 来源: 作者: 浏览: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日前,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打造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环境,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

      日前,第十二批“千人计划”创业人才名单公布,全国入选的57名创业人才中,有13名来自苏州。至此,苏州一市共拥有创业类“千人计划”专家120名,在全国稳居第一。

      苏州的创业环境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吸引、成就了这么多创业精英?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苏州又做了哪些有益探索,成就了如此突出的创业环境?

    完备的产业链

      “苏州是国内少有的氮化镓产业集聚比较完备的城市。”程凯说起最初选定到苏州创业的原因时说,氮化镓材料是一种纳米材料,产业化需要有上下游的支持,而苏州工业园区在这方面已成产业链。

      但是,氮化镓这么“小众”的新型材料,怎么会在苏州这么快就形成产业链呢?

      “氮化镓虽然是一个很小的领域,但是在纳米材料中有重要地位,市场前景非常好。所以我们在引进新兴产业时,有意做了布局。”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局副局长许文清介绍。

      据了解,苏州工业园区科技发展局的工作人员都有理工科背景,对新兴产业、高新科技都有关注,从而能在园区的产业布局、人才引进等方面做出前瞻性思考。

      除透明、阳光的人才支持政策体系外,苏州吸引各类人才前来创业的一种重要原因是,这里的产业布局十分合理,科技创新企业很容易就能获取上下游支持。

      3月24日,在苏州市吴江区汾湖开发区,西安交通大学苏州研究院副院长李季告诉记者,苏州研究院是西安交通大学在苏州设立的第四个研究机构,有着4名院士、5名“千人计划”专家、18名科技和科教领军人才以及一支500多人的专兼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和产业化队伍,注重成果转化和产业。

      “西安交大的科研实力虽然很强,但是成果转化所需的供应商、生产商、客户等资源在西北地区很难找到。”李季说,“在苏州就不一样了,研究院就在企业包围之中,相关资源十分丰富。”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已建成1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其中国家级13个),成为集聚和使用人才的主阵地。同时,苏州先后投入巨资建成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等综合创新区,打造了西交利物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引进中科院纳米所、医工所等重大创新载体,建设了以生物纳米园为代表的一大批专业化产业园区,建成82家省级以上科技孵化器,建成了牛津大学研究中心、洛加大研究院等一批高质量科研和成果转化平台,在众多优势产业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创新链”,其中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新型平板显示行业产值分别超过4000亿元、3000亿元和2700亿元。

      程凯创业所在的苏州生物纳米园成立短短8年来,在不足1平方公里内就聚集了超过400家科技型企业和8000多名生物医药人才,其中“千人计划”专家就有43名,入园企业总产值超过40亿,成为世界生物科技产业最重要的创新中心之一。

    “幸福指数很高”

      “苏州的城市规划,特别是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十分国际化,让海归有亲切感,很多时候感觉就在国外一样。”俞德超这样表达自己在苏州创业、生活这几年的感受。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合作的旗舰项目,最初确定的规划方案十分科学合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国际合作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经过22年的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很多海归是被这里的国际化氛围吸引而来的。

      “一个真正适合创新创业的园区,或许并不需要招商。”在苏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周昌明看来,创新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吸引企业主动落户。苏州工业园区工作委员会组织部部长冯建林也表示,创新触发科技链、投资链、服务链、信息链、人才链的化学反应,让园区日益成为新兴产业集聚的高地。

      苏州沙湖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红霞介绍,园区国际化的环境设施和产业服务正勾连起一个个创新社区,“在这里喝一杯咖啡的工夫,可能上千万元的投资项目就谈成了。”

      2011年从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博士毕业的李磊,来到苏州创办了苏州绿控传动科技有限公司。不久前,他回到母校向师弟师妹们作了这样一篇演讲:

      “创业,对于刚出校门的我是多么不敢想像的啊。父母属于工薪阶层,哪有启动资金?没有创业经验,遇到困难去找谁?万一创业失败,连工作都没有怎么办?但在苏州,这一切都不是问题。这里有‘创业领军企业’支持,一完成公司注册,苏州市吴江区就给了200万元无偿启动经费。后来,我们陆续又拿到了苏州市‘姑苏人才’,江苏省‘创新创业人才’、江苏省‘“重大成果转化’、江苏省‘创新创业团队’等称号,获得累计超过2000万元的扶持资金。对于个人生活,地方政府还补贴50万元用于购房,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

      “有这么好的政策,再不去拼一下,肯定会后悔的!我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到苏州创业,将在学校研究8年的创新成果,实现了产业化。”他说。

      李磊告诉记者,2012年4月,他的爱人和孩子,也从北京搬到苏州,成为新江苏人。他说:“在苏州创业,幸福指数是很高的。”

      李磊介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很快就实现了批量生产,并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当年即实现了500多万元的销售额。经过4年的发展,2015年产值更是超过5亿元。目前,在混合动力客车动力系统领域,他们的占有率达到国内第一名,占到了35%的市场份额,部分产品还出口到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

      同样从北京来到苏州的蓝海彤翔集团董事长鲁永泉也说:“在苏州,只要你有想法、有创意,放手去干就好了。”鲁永泉从事的是文化创意产业,启动资金的不足也严重掣肘了公司发展。2011年底他到苏州创办子公司,几年下来获得政府扶持资金近1000万元。如今,公司已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六七百人,在全国有七家子公司,并荣登“2014-2015年度中国文化产业最具投资价值公司”榜单第一名。“但当初如果不是来到苏州发展,公司恐怕早就死掉了。”他说。

      2014年底,鲁永泉把公司总部从北京搬到苏州,他强调:“我在创业时用了苏州人民那么多钱,就要在这里纳税,回报苏州人民。”2015年,蓝海彤翔线下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线上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

    “不求人的环境”

      “在苏州创业,你基本上不用求人。”“千人计划”专家、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德超表示,在苏州创业过程中,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时,“从来不需要请客送礼搞关系,这对海归们来说太重要了。”

      俞德超创办的信达公司,已建成覆盖肿瘤、眼底病、糖尿病、自身免疫疾病等领域,拥有7个全球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物的产品链。2015年3月,信达生物与全球500强企业美国礼来制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合作金额高达33亿美元,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药领域金额最大的国际合作。2015年,来自礼来公司的首付款5600万美元到位。另外,信达每年还将收到在中国市场之外的产品销售提成,额度可达10%至12%。

      在欧洲学习、工作了十几年的“千人计划”专家程凯对“不求人”这一点深有同感。自2012年回国到苏州创业以来,他先后入选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人才、苏州市姑苏人才、江苏省双创人才、双创团队,近千万元的支持资金第一时间就到位了,根本不用自己去“公关”。“当地政府有信誉、重承诺,让人有信任感,这种环境对创业者有很强的粘性。”他说。

    [page title= subtitle=]

      程凯创办的苏州晶湛半导体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用于电子技术领域的氮化镓外延材料,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可以批量生产200毫米硅上氮化镓高压外延材料的上游供应商,其产品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苏州这几年,最强烈的感受是可以安心创业,专心做自己擅长的事情。”程凯说,“我们这些科技人才与政府交流其实是有难度的。最怕一事一议,不确定性强。”

      在苏州,公平、透明、稳定的政策环境让各类人才们如鱼得水,推动了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海外人才集聚促进了一大批先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攻克了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带动了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形成了一大批“苏州创造”“苏州设计”。目前,苏州市市级以上人才企业98%集中在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软件和集成电路等重点新兴产业,6个省级产业技术联盟全部以领军人才企业为骨干。

    “务实而又舍得放手的政府”

      “苏州的政府部门非常务实,给我们搭建了非常好的创业平台和环境。”几乎所有受访的创业企业家都这么说。

      那么,怎么才算“务实”呢?

      “刚回国时,注册公司、办理各种手续,吴江区的基层干部都会带我一起去,帮了我大忙。”“千人计划”专家、苏州昕皓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芸说。

      2012年,在美国生活了25年的张芸,回国考察了很多地方。当时,苏州市吴江区的领导对她说:“创业中遇到任何问题,尽管来找我们,我们都会尽力帮助解决。”“就是这句话。”张芸说,“让我下决心到苏州吴江来创业。”

      像张芸这样,一个人回国创业的海归在吴江有很多,他们整日在企业里忙碌,生活上很多问题没有时间处理。“有关部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让我们去区政府食堂吃饭,一直到现在。”张芸说。

      从日本回国创业的王泽勇,主要从事新型导热、散热材料的开发,产品可用于所有电子产品,效率比传统材料提升近50%,每年可有1400多亿元的市场。2015年上半年,王泽勇接到了订单,却没启动资金。他把家里能抵押的东西都抵押了,钱还是不够。

      所幸的是,当时王泽勇报名参加了当地政府组织的一次创业大赛,在2000多家企业中杀入前8名,吸引了投资公司的关注,融资问题迅速解决。

      “高新区科技局的人经常到企业走访,了解我们遇到的困难。”王泽勇说,“高新区、苏州市、江苏省每年都会组织创业大赛,就是为了给遇到资金困难的初创企业搭建一个展示平台,从而快捷地与投资公司对接。”

      一直以来,苏州市着力在进一步优化人才科技服务软环境上下功夫。深入实施人才科技企业挂钩服务行动,充分利用创业精英协会、留学生协会、人力资源联合会、领军人才沙龙等交流平台,切实帮助企业和人才协调解决在创新创业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类实际困难和问题。

      与此同时,苏州市有关部门也时刻注意克服权力扩张的冲动,不把手伸得太长。“党委、政府做人才工作,最重要的是提供服务。”苏州高新区党工委组织部副部长杨亮说,“为人才工作提供服务,主要是引导,最终要考虑怎么促进社会广泛参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主导作用。”

    苏州市人才支持政策

      姑苏人才(741人)

      50-250万元安家费;100-400万元科研经费;提供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免除3年租金

      各县区领军人才(3167人)

      最低10万元的安家补贴;工作场所3年免收租金;数额不等的项目启动资金

      江苏省双创人才(579人)

      50-100万元创新创业资金支持;300-3000万元项目经费

      苏州市人才支持平台

      创业平台

      为经济转型增长提供服务

      引智平台

      国内开展创业周活动、国外开展海外创业大赛

      金融支持平台

      提供债券融资、股权融资服务

      综合服务平台

      为人才提供学术服务、信息服务、生活服务

      协同创新平台

      为资源整合、产学研合作提供服务

    几点启示

      1、 党管人才怎么管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对党管人才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作为组织部门来讲,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不折不扣地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牵头抓总职能,而不是包办一切。

      苏州在党管人才方面的生动实践,值得称道。各级组织部门既敢于出手,也敢于放手,找准牵头抓总的抓手,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从2003年起,苏州开始探索人才工作量化考核,将“软任务、软指标”变为“硬目标、硬要求”,有效地提高了党管人才的领导力、创新力和执行力。同时,也在横向协调整合部门资源上,进一步把党管人才的要求落到实处,形成协调各方、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

      2、 人才工作是一门科学

      苏州的创业环境打造让我们看到,做好人才工作仅有热情和责任心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规划、前瞻的布局、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科学。

      例如,融资难是人才创新创业面临的普遍难题。近年来,苏州有关部门科学谋划,以专业水准推动相关人才工作有效进行。苏州人才工作者大力引导创投资本集聚,建设金融服务自主创新综合平台。一方面,通过政府设立引导基金、配套跟投等,大力建设股权投资集聚区,在中组部的支持下,推进建设国家“千人计划”创投中心。如今,全市备案创投机构和管理资金规模占全国近1/10,天使轮投资案例占总投资案例1/4左右。另一方面,大力推动科技金融发展,整合银行、保险、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资源,成立自主创新金融服务联盟,推出系列融资产品,仅“科贷通”产品就累计帮助1319家中小科技企业获得贷款超过112亿元。

      3、 软环境要“硬”做

      苏州实践告诉我们,人才软环境要“硬”做,才能有实效。

      例如,成立22年的苏州工业园区,以“一张蓝图规到底”的“硬度”打造了国际化的创业软环境。

      22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一张蓝图规到底”,“先地下,后地上”“先二产,后三产”“先规划,后建设”“小政府,大社会”“小机制,大服务”……通过政策的延续执行,保障了科学规划的有效实现。

      如今,一系列出自苏州工业园区的理念引发全国共鸣;服务承诺制、“一站式服务”的“亲商高效旋风”刮遍全国;“无水港”、综合保税区等畅通世界的海关监管办法引发全国效仿。

      4、 市场才是最终检验标准

      创业环境的打造,不是“闭门造车”式的自我欣赏,而是真正要投入市场“烈火”中检验的“真金”。

      俞德超2011年创办的信达(苏州)公司,由于专注于原始创新,创新价值和创新成果得到国际认可,去年已获得国际资本5600万美元,开始实现盈利。信达的案例,改变了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模式——投入大、产出慢、风险高,产品没上市就有源源不断的产出,体现了科技创新的强大力量。

      近几年,苏州引进的高端人才,主要集聚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软件和服务外包等五大产业领域,支撑起了1个千亿级、4个百亿级的产业规模。“千人计划”专家瞿晓铧创办的阿特斯光伏有限公司,2015年产值突破40亿元。在领军人才王保庆的带领下,纽威股份成为IPO开闸后全国首家登陆主板企业,带动了一批新兴产业的快速崛起。

      事实证明,苏州各类人才在推进产业升级、推动自主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经受了市场的考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罗旭 任欢)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