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记者深入园区、乡村、企业等一线调研采访,分析探讨新常态下如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淮南顾桥煤矿储存场(资料图片)
“把已经准备的一桌饭吃完,暂时不准备下一顿了”
面对行业“严冬”,部分包袱重、条件差、处于亏损状态的矿井,主动减规模、降成本、渡难关
一个带给人们温暖和光明的行业,自身正寒意弥漫。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矿年产量就超过200万吨,是当时首屈一指的大矿,为保障全省乃至华东地区能源供应作出过积极贡献。”3月中旬,记者来到1947年建矿的淮南矿业集团新庄孜煤矿。从该矿党委书记肖振奇的一席谈话中,可以感受到,在这个“年近七旬”的老煤矿,人们内心深处都对曾经的辉煌充满自豪。
历史厚重,但现实沉重。该矿党委副书记单杰介绍,经过近70年的开采后,资源渐趋枯竭,赋存条件差,人员多、包袱重,成本居高不下,2015年,该矿每生产一吨煤就亏损超过200元。
对这样步履沉重的老煤矿来说,今年以来的煤炭市场形势,更可谓流年不利。“今年前两个月,煤炭的总体需求量仍在下滑。 ”省统计局能源处处长胡永进说,前两个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消费原煤2706.99万吨,同比下降6%。需求不振导致煤价持续下行,1月底,混煤和精煤价格分别比2015年底下跌4元/吨、12元/吨。
面对“生产越多亏损越重”的困局,主动减量、压缩成本,已经成为煤炭行业首选的生存之道。目前,淮南矿业集团已经对新庄孜矿、潘一矿、谢一矿3对亏损严重的矿井实行“渡难关开采”,将两年以后的开拓延伸工程暂缓施工。
“形象地说,就是把已经准备的一桌饭吃完,暂时不再准备下一顿了。 ”肖振奇说,巷道的开拓延伸,是煤矿为下一步开采进行的生产准备工程,也是投入最大的环节。根据这一安排,该矿将原先8000米的巷道延伸工程减至1000米,仅此一项就减少成本1亿元以上。同时,原先的12支施工队伍减至4支,节约了人员开支。今年,该矿计划减亏5.3亿元。
国务院2月份下发的《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对资源枯竭、资源赋存条件差的煤矿,长期亏损、资不抵债的煤矿等,要通过给予政策支持等综合措施,引导其有序退出。淮南矿业集团对所属部分赋存条件差、扭亏压力大的矿井实施的“渡难关开采”安排,就是主动减量和降本减亏并举,有序推进去产能的稳妥之策。
同样的严冬,不同的寒意。 2002年投产的皖北煤电集团祁东煤矿正值“青壮年”。但由于该矿是一座水、火、瓦斯、矿压、煤与瓦斯突出等各种灾害因素并存的矿井,在当前形势下面临更大的生存发展压力。 2015年,该矿吨煤成本357元,亏损1.8亿元左右。根据皖北煤电集团提出的“经营实体零亏损”要求,该矿今年不仅要扭亏,而且要力争盈利超过5500万元。
“扭亏为盈的最大潜力就在于主动减量,调整优化生产系统,实现合理化的集中生产。 ”该矿矿长姚金林介绍,去年该矿产量为237万吨,今年目标产量降至225万吨。过去追求产量,共设立6个生产采区,目前减为4个,不仅降低材料、电力等方面投入,还直接减少井下作业人员430人。
“深化经济生产,实现减量增效,是减亏脱困的重要路径。 ”皖北煤电集团董事长杨军介绍,皖北煤电集团在省内共有8对矿井,吨煤成本490元,但2015年吨煤平均售价只有342元。为压缩成本,该集团要求各生产矿井减掘进头、减工作面、减生产系统、减人员,普遍将一个矿井2~3个工作面调减至“一井一面”,追求成本经济性和规模效益的最大化。
“减工作面也是去产能的直接举措,减少一个工作面相当于一年减少70~80万吨生产能力。”杨军说,用产能“减法”做效益的“加法”,只有这样,煤炭企业才能真正打赢迫在眉睫的减亏脱困攻坚战。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