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产业面临变数 各方博弈监管政策
导读
一位从民航系统出来创业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无人机领域以前是没有部门愿意管,现在是大家争着管。比如无人机一方面属于民航局管,同时空域安全涉及空军方面,产业政策涉及工信部,其他如公共安全还涉及公安部,具体行业应用还涉及其他部委。
本报记者 周 慧 实习记者 宋兴国 山东、北京报道
3月中旬的一天,山东济宁市汶上县,59岁的农民田宪才,正在用无人机给小麦喷洒农药。机器是他花3万块钱,从当地一家卖农药的企业买的。
即便对于生长在农村的老田来说,无人机早已不是新鲜工具。不管是登山、马拉松赛,还是婚礼现场、农村田地,都能听到无人机潇洒的声音。逢年过节,无人机已成为热门时尚的礼物。
有机构预测,到2020年,无人机行业产值将超过千亿。无人机市场被看好的同时,其市场监管、行业准入、产品规范均处于空白期,如何让市场处于适度监管下的自由发展,对政府相关部门、众多参与企业都是新的课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相关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系列法规和标准。企业人士认为,当下中国的无人机监管政策,处在一个纠结敏感期。近期,关于无人机监管的政策,也不时传出信号,真假难辨,但总能引发市场波动。
低门槛
随着无人机飞入寻常百姓家,无人机项目,吸引大批创业者涌入,受到投资者热捧。
北京马拉松跑者老张,最近正在考虑买一台消费类无人机,用来拍摄户外越野跑的视频。打开淘宝网页,输入“无人机”,可以搜到14万件产品。品类让人眼花缭乱,价格从几十块到几百万都有。
有专业人士提醒,网上有很多航模产品,打着无人机的招牌售卖。
按照普遍的定义,无人机是一种由动力驱动、机上无人驾驶、可重复使用的航空器。从无人机下游应用场景看,分为消费级无人机和行业级无人机两大类,行业级无人机又可分为军用(含警用)、民用两类。
老张准备购买在电商平台上销量较好的某品牌无人机,价格多在5000到10000元之间,很多单品销量已过5000台。是否下单,他一方面担心无人机的操作门槛,二是考虑在北京哪里可以安全飞行。
相对来说,身在山东的农民老田,就没有那么多顾虑。买回家后,半天时间就学会了,然后开始在小麦田里给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演示如何喷农药。其无人机的卖家,是当地的一家企业,除了卖化肥农具,还自产自销无人机,同时教农民使用 。
不管是老田,还是卖家,在他们看来,无人机操作门槛和生产技术门槛并不高。关于无人机的技术门槛和飞行门槛,不同厂商以及操作者观点不一。
在很多投资人看来,各种山寨、没有技术含量的无人机产品太多。在一场投资人的饭局上,某机构负责人称,要去河南看一个大学生的无人机项目,还没说完,几位投资圈的同行,即以亲身经历提醒要慎重,以免白跑。
他们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很多无人机项目,就跟当年做手机一样,有人随便山寨组装一个产品,就说自己有了无人机核心技术,然后再包装炒作概念融资。
无人机的低门槛,也遭到很多业内人士诟病。无锡一家企业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在生产无人机很容易,但是能否进入市场,以及保证安全性很难说。
“现在缺乏行业标准,导致行业鱼龙混杂。”据他预计,近年会死掉一大批缺少核心技术的无人机企业。
规范缺位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下称AOPA )发布数据显示,经过无人机驾驶员训练机构培训考核,截止到2015年11月1日,颁发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的人数为1250人,这意味着中国大部分无人机都处于“黑飞”状态。
“黑飞”入刑,在中国已有案例。2015年,北京国遥星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三名员工,在明知自己不具备操纵无人机资质以及不清楚公司是否申请空域的情况下,进行航拍测绘,导致多次民航飞机避让、延误,因“过失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获刑,为国内首例获刑案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