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站长资源库!分享精神,快乐你我! 
  • 首 页
  • 留言求助
  • 以色列立足中东不败之谜

    时间:2016-07-07 05:16 来源: 作者: 浏览: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以色列建国初期,面临着内忧外患的重重困难,以色列的领导者通过社会主义的经济改革稳固了新生的国家政权,而团结一致的以色列安全体系更是有效地抵抗了来自外界的频频入侵。关于以色列立足中东不败之谜,本章内容将为您一一讲解。

      一、以色列的安全体系无懈可击

      对于以色列而言,第一次中东战争是他们的独立战争,犹太人经过了近2000年的大流散,终于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且成功地将其发展成了一个现代化国家。经济体系完成了工业化和信息化,整个国家的运行效率非常高,组织严密,动员能力强大。

      1.以色列航空的超级安检

      在这里,我举个例子进行说明。我的一个朋友是专门做网络安全的,当年在美国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在美国互联网界也赫赫有名。他有一次跟我讲了一个故事,几年前他去以色列,坐的是以色列航空,大家都知道以色列航空是全世界最安全的航空公司,从来没有出过任何事故。以色列航空对安检有非常高的要求,每个乘客必须提前四个半小时到达机场进行安检。他按要求提前了四个半小时到了机场,以航的安检果然比正常安检严很多。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检查完所有东西,在上飞机之前,他又被一个高大威猛的人堵住了,看起来很像传说中的“摩萨德”。“摩萨德”开始盘问,去以色列的目的,他就说去以色列是参加一个会议,顺便考察以色列的高科技公司。然后“摩萨德”接着问是从事什么行业的,他回答是做网络安全的。“摩萨德”居然锲而不舍地追问了无数技术细节,我这个朋友大吃一惊,没想到以色列安全人员对网络安全的技术问题都如此了解。

      盘问了了十几分钟,“摩萨德”竟然还没完事,他说既然你是搞网络安全的,那么我们以色列的公司你了解吗?我朋友说当然了解,你们最大的网络安全公司CheckPoint是我的主要竞争对手。“摩萨德”说既然你知道这家公司,那你知道这家公司里有个人叫尼尔·祖克吗?朋友说跟他很熟。尼尔·祖克是世界上第一批写计算机病毒程序的黑客,是以色列的一个天才程序员,现在是以色列家喻户晓的IT英雄,公司在纽约上市即创下了120亿美元的天价,尼尔·祖克在美国时,曾是朋友的下属,这次到以色列就是会见此人。

      那个安检人员一听朋友认识尼尔·祖克,就说你现在就给尼尔·祖克打一个电话,朋友一看时间,是以色列的半夜三点钟,就说现在给人家打电话不太礼貌吧?“摩萨德”可不管这一套,只说请你配合我们的工作。朋友没办法,只能拨通尼尔·祖克的电话,结果电话一拨对方马上就接了,说早就料到上飞机安检一定会被盘查,所以手机压根就没关,一直在等盘查电话。这让我的朋友大吃一惊,真没想到,以色列全民上下对安全检查如此重视,想起来还有点吓人。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只要有一个细节对不上,就会陷入大麻烦。

      最后总算上了飞机,过了一会儿,“摩萨德”过来给乘客分发水,我朋友问,你不是以色列安全部门的人员吗,怎么会上来给我们送水呢?这个人笑着说自己不是安全人员,只是一个普通的空中客服人员。这一惊可非同小可,一个普通的服务员怎么会问这么多问题,还问得那么细。那个人回答,因为我的命跟这架飞机的安全是绑在一起的,如果我的安检工作出了疏漏,我就会跟这飞机一块儿栽下去。

      这件事情说明,以色列的安全工作不是靠某个人尽心尽力,它是一个高效运转的完善体系。不只是某个安检人员勤勤恳恳,做事认真,而是类似尼尔·祖克一样在以色列很牛的人,也会不关机等着安检盘查电话,这是很惊人的。它说明以色列整个国家的人都对这套安全体系非常熟悉,而且相当配合。

      2.以色列大使馆请我去喝茶?

      其实,关于以色列安检我自己也有亲身体会。以色列安检不仅是上飞机的时候要做安检,其实上飞机之前就已经开始安检了。2015年5月18日,我在微博上发了一个消息,说我6月份要去以色列。发出这个微博之后,不到5分钟时间,马上收到了一封以色列大使馆发来的私信。私信中说,宋先生,很高兴您要到以色列来访问,我们非常欢迎,那么您到以色列后的行程是怎样的,什么时候启程,如果您在以色列要做一些调研工作的话需要我们帮忙做些什么配合,你要有空能不能到我们以色列大使馆来喝喝茶。这说明,在我还没动身的时候,甚至连机票都还没定,只是表达了一个要去以色列的意愿,5分钟之内就被以色列大使馆发现了,这当然不是人工所能做到的,很可能是高度的人工智能的程序在扫描微博信息。我去过这么多国家,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以色列大使馆的效率侧面反映了整个国家运作的效率。

      二、以色列建国初的中东劲敌—埃及

      以色列刚成立就陷入了五个阿拉伯国家联军的围攻,以色列之所以能够打败对手,组织严密和动员能力强大是关键因素。反过来看,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内部矛盾重重,打仗不齐心,这是失败的根源。

      从20世纪50年代以色列建国初期直到20世纪70年代的30年间,以色列最危险的对手就是埃及。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盟主,沙特那时还不行。

      埃及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大国,而且它西化的时间最早,从19世纪就已经开始了西化,而且发展得非常深入。因为那时埃及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纳赛尔,而导致纳赛尔上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埃及和阿拉伯国家的联军被刚刚成立的以色列所击败,这对阿拉伯世界是一个奇耻大辱。

      自从伊斯兰教兴起的1300多年来,阿拉伯人始终有一种优越感。因为在中东地区的犹太人一直都是被穆斯林统治的臣民,非常老实听话,所以阿拉伯人一贯认为,犹太人做做生意,倒腾点高利贷还行,要说打仗,怎么可能是骁勇善战的阿拉伯人的对手呢?结果,刚建国、人口只有60万的以色列却战胜了人口是它几十倍的周围阿拉伯国家。这次惨败深深地刺激了阿拉伯人的自尊。

      这种刺激的程度可以与1894年的甲午战争日本打败清朝相比。当时大清国也是举国沸腾,打不过西洋人大家还想得通,可是打不过小日本就对中国人的刺激太大了,这导致了中国现代民族主义意识的崛起和民族主义的觉醒,孙中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口号,清王朝的垮台就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觉醒的必然结果。

      1952年,埃及出现的情况也是一样。阿拉伯人的民族主义被第一次中东战争的惨败所激发,直接导致了埃及的法鲁克国王被推翻。1954年,纳赛尔登上了中东的历史舞台。

      纳赛尔一上台,就提出了自己的一整套思想体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纳赛尔主义或者泛阿拉伯主义。他高举反帝反封建的民族主义大旗,立志要把阿拉伯世界统一起来,抗击西方列强对中东的支配。纳赛尔把以色列建国看成是西方强加在阿拉伯人身上的殖民枷锁,阿拉伯人要获得完全的独立,就必须团结起来,与以色列开战,把西方势力彻底赶出中东地区。这就是泛阿拉伯主义的兴起。

      阿拉伯人以前是没有这种高度的民族主义意识的,也没有这样的视野。一听纳赛尔的理论体系,耳目一新、心明眼亮,都觉得纳赛尔说得对,都要跟着他走,所以纳赛尔提出的泛阿拉伯主义在整个中东世界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思想潮流。中东各个国家的年轻人,尤其是年轻军官,非常向往和追随纳赛尔的这套思想体系。特别是许多巴勒斯坦人,把纳赛尔看成他们的救星,他将带领大家重回家园,就像萨拉丁在1187年将十字军赶出耶路撒冷一样。

      以色列对纳赛尔的号召力非常担心,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在巴勒斯坦、叙利亚和黎巴嫩受到热烈追捧,就连沙特、约旦和伊拉克的国王们也难以抗拒纳赛尔的影响力,这些人虽然不喜欢反封建的口号,但对于赶走西方势力,打败以色列还是支持的。如果纳赛尔完成对阿拉伯力量的整合,那可是以色列最大的噩梦。

      三、建国初期以色列艰苦奋斗

      建国初期的以色列困难重重,虽然赢得了独立战争,但国家经济却濒临破产。阿拉伯国家对刚建国的以色列进行严密的经济封锁,连接周边国家的铁路公路全被切断,进出以色列的飞机不能飞越阿拉伯国家的领空,以色列的船只不能通过苏伊士运河,也不能停靠阿拉伯港口,埃及还封锁了以色列的一个主要出海口—亚喀巴湾,阻绝了以色列与亚洲和非洲的海上贸易。除此之外,不仅周边国家都不与以色列通商,甚至在以色列经营的外国公司在阿拉伯国家都受到抵制。因此以色列刚建国就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困难。

      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以色列仍然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犹太新移民,很多犹太移民都是二战后从欧洲集中营里面跑过去的。还有相当多的人是被巴勒斯坦和伊拉克等阿拉伯国家赶出来的犹太人,光是这批人就多达60万,相当于以色列建国初犹太人口的总和,建国一两年之内来了这么多人,仅安置就是个大问题,就业问题就更是雪上加霜了。当然,对以色列人而言,生存高于一切,新移民可以迅速增加人口,强化军队的实力。

      一边要备战,一边要抓生产,同时还要接纳如此众多的移民,解决移民的安置和就业问题。这就导致了以色列政府赤字太大,入不敷出,货币严重贬值。这时以色列想要生存,就必须依赖三大外援:首先是美国政府的援助;二是世界各国犹太人的捐款援助;三是西德政府的巨额战争赔款。如果没有了这些强大的外援,以色列在建国初期的经济困境中恐怕很难生存下来。

      中国人常说,“救急不救穷”,也就是说援助固然重要,但长期发展还是要靠自己。以色列站住脚跟之后,就把大量的援助资金投入到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上,对交通、港口、水利、电力、通讯等领域进行大规模扩建和技术更新。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地区,在二战之前几乎是没有工业的,只有一些简单的农具修理,那都是上不了台面的。二战时,巴勒斯坦作为英美盟军的一个供应基地,开始发展供应盟军的纺织、服装、食品等产业,有了这些基础,以色列在建国的前十几年重点发展轻工业,如食品加工、纺织、家具、化肥、制药、橡胶、塑料、五金制品,这些都是投资少、见效快,可以大量吸纳就业的领域。

      总之,以色列的思路就是尽快增强经济实力,减少对外援的依赖。大量的投资和高素质人才造就了以色列的经济奇迹,在头25年里,以色列经济增长率平均高达10%,与日本、西德并驾齐驱。

      这是由于以色列时刻面临着战争危险,不优先发展重工业怎么应付打仗呢?其实犹太人把这个问题想得很透,虽然犹太人的素质很高,但当时,以色列的人口才一两百万,资源贫乏,国土狭小,国内市场不够,所以发展重化工业没有条件,这叫因地制宜。至于先进武器和军事装备,打起仗来就靠美国的军事援助。这也是以色列比较高明的地方,它没有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是选择轻工业使经济很快复苏,国家富裕起来了,只要有了钱,就可以出口,只要有了外汇,就能换武器,这是以色列人非常现实主义的一种态度。

      四、没有宪法,没有国教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在政治制度上,以色列建国初期有四大特点:它是一个没有宪法、没有国教、没有上帝的社会主义共和国。

      1.明确的政教分离和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制度

      大家看到这儿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一个国家居然没有宪法,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犹太人的精神宪法是他们的《圣经》,那是人与神定下的契约,比人与人定的契约可靠多了,他们认为自己根本不需要普通宪法。这是他们的传统。这可能也是所有民主国家中唯一的特例。

      其次,以色列为什么还没有国教和上帝呢?虽然犹太人是非常信仰犹太教的,但是这个问题跟政治不是一回事,所以国教和上帝要与政治分开,即政教分离。从以色列的建国者们来看,如本·古里安和他的追随者们,在他们的私生活中,他们都不信仰犹太教,也并不遵守全部犹太律法,他们叫世俗犹太人。他们从建国之初就已经把现代国家的构架想清楚了,就是政教要彻底分开,绝不允许宗教干预政治。宗教的拉比不能插手国家的决策和权力。以色列的《独立宣言》中也没有提到上帝。以色列有800万人口,信仰犹太教的正统犹太人大约有100万人,不过才占总人口的八分之一,绝大部分犹太人都是世俗犹太人,政教分离是现代国家的核心原则。

      最后,说以色列是社会主义是指以色列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在它的经济体系中,国有比例的经济成分非常高。以色列搞的是一套混合经济模式,即国家控制、合作经营和私人经营(普通企业一般为私营)相结合,国有经济为主导,合营经济、私营经济为次要。在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如自然资源、国防军工、公路铁路、邮电通信、银行、电力、农田排灌、水利、绿化等,均由国家垄断。很明显,在强敌环伺的外部环境下,政府不垄断关键性的经济资源,是难以进行战争和军事动员的,国家也就无法生存。在以色列建国之初,其社会主义特点非常明显。

      2.以色列的基布兹:社会主义特色的集体农庄

      在农业领域,以色列也明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犹太人创造了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基布兹。

      “基布兹”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就是“集体”,它很像中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民公社,一切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任何人都没有私人财产,吃饭就吃大锅饭。儿童抚养全部是上公共的幼儿园,一切的社会活动全部是在集体的活动中进行。

      他们的分配原则就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原则。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以色列会实行“人民公社”这样性质的制度呢?其实,以色列搞“人民公社”是有历史渊源的。这套体系就是以色列的犹太人发明的。早在1909年,俄罗斯已经有很多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了。而以色列的很多犹太移民是从俄罗斯过来的,所以他们就在以色列创建了基布兹这样的集体农庄,到现在已经发展了100多年了。很多基布兹现在非常有钱,而没有像中国的人民公社一样走向了失败。比如以色列先进的滴灌技术,这个技术就是基布兹研究、发明和创造出来的,已经在全世界已经赚了很多钱了。

      基布兹对于吸收大量犹太新移民起到了重大作用。二战以后,很多犹太人从集中营里被救出来,也就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他们的亲人全部死光了,就剩自己了。历尽千辛万苦到了以色列,参加了基布兹之后,他们觉得自己每多活一天都是上帝的恩赐,所以带有一种强烈的感恩心态。他们虽然已经没有了任何亲人,但是能跟大家生活在一起,跟集体生活在一起,让他们觉得幸福感很强烈,这就是基布兹跟中国人民公社截然不同的地方。

      在以色列建国之初,大量的犹太移民进入,跟当地的阿拉伯人产生了激烈的冲突,甚至发生军事冲突。所以为了保护自己,遍布各地的基布兹成员组建了哈加纳,这是一种准军事组织,然后他们把分散的指挥权集中起来,成立了最高司令部和参谋部等机构,后来发展成了以色列的国防军。哈加纳的战斗力非常强大,有2.5万作战人员。而且在这些基布兹成员组成的军队里,有大量人员是来自苏联的移民,因为斯大林一度相信这可以把以色列变成苏联在中东的社会主义桥头堡。为了强化其战斗力,苏联曾鼓励本国参加过二战的犹太人老兵举家移民以色列。在哈加纳拥有的2.5万战斗人员中,苏联裔占到了1/3。

      在哈加纳中,像坦克兵、炮兵、飞行队等这样的专业兵种都?苏联裔犹太人,他们工作中只能用俄语交流。在第一次中东战争中,阿拉伯人以为他们是在与犹太农夫作战,其实,他们遭遇的很可能是身经百战的苏联正规军,只不过是换了身军装罢了。

      五、对付纳赛尔,围绕苏伊士运河的博弈

      经过前十年的发展,以色列终于站住了脚跟,经济有所发展,政治基本稳定,国防力量初具规模。经济上去了,政治稳定了,实力也增强了,再加上欧美的军事援助,以色列开始准备收拾埃及这个最危险的对手。当时纳赛尔的发展势头非常猛,再发展下去将会对以色列构成重大威胁。

      1.纳赛尔苏伊士运河国有化惹怒英法

      1956年,以色列人等待的时机成熟了。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这激怒了英国和法国。

      苏伊士运河一直是英国的生命线,连接着它的东方殖民地和英国本土,虽然大英帝国散架了,但是英国、法国以及欧洲其他很多国家的石油从中东波斯湾运过去必须经过苏伊士运河。所以,对英国来说,苏伊士运河战略地位极其重要。

      苏伊士运河属于苏伊士运河公司,19世纪初,埃及人搞改革开放的时候,政府就开始投资,兴建了苏伊士运河。但是19世纪中叶,埃及的财政陷入了困境,政府只能抛售苏伊士运河的股份,这些股份就被英国和欧洲的投资人给买下了。收购苏伊士运河的大规模交易是由罗斯柴尔德家族主持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也是因为这件事情在英国变得非常有名。

      因此,苏伊士运河的主要股东是英法投资人。自1869年通航以来,公司收入的绝大部分一直流向欧洲,埃及人并没有得到什么好处。纳赛尔上台之后,对这个事情非常不满。这时,纳赛尔也在搞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的工程就是阿斯旺水电站,本来说好了美国提供贷款,但美国后来反悔了。因为美国发现纳赛尔的独立性太强,他要是把埃及发展起来,很有可能会脱离美国的控制,所以在1950年,美国突然宣布不给他们投钱了,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这逼得纳赛尔决定将苏伊士运河国有化,用运河收入来补贴阿斯旺水电站的建设。

      纳赛尔和阿拉伯人的观点是,埃及已经独立,运河本来就在埃及的领土上,英法已经赚了80多年的钱,英、法通过苏伊士运河得到的利润早就够开发运河好多倍的收益了,它们早就捞够了,现在该补偿英国殖民埃及这么多年给埃及造成的痛苦了。但英国人、法国人一听就急了,合同就是合同,当年是因为你们埃及无能,所以我们把你殖民了,合同到今天必须仍然有效。你现在如果敢对苏伊士运河进行国有化,我还揍你,这就是1956年法国和英国的态度。当然对英法的态度,所有阿拉伯世界都非常愤怒,战争一触即发。

      2.第二次中东战争:以色列联手英法企图推翻纳赛尔政府

      以色列发现这是个出手的好机会。于是就跟英法联手,英法抢运河,以色列拿下西奈半岛,双方两面夹攻,纳赛尔非垮台不可,从此除掉这个心腹大患。这就是1956年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的国际背景。

      英法联合出兵占领了赛德港,并控制了运河地区;以色列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埃及又被打败了,阿拉伯人简直愤怒到了极点,二战都结束十年了,殖民帝国和它们的帮凶还如此猖獗,公然侵略主权国家。让以色列大跌眼镜的是纳赛尔非但没有垮台,反而成了阿拉伯世界的超级英雄,因为他是第一个敢于以武力对抗帝国主义侵略的阿拉伯领导人。这次战争纳赛尔虽然在军事上打败了,但政治上却打了个大胜仗,整个阿拉伯世界为他沸腾了。

      最后,美国觉得再闹下去恐怕不好收场了。因为如果阿拉伯世界全部反对英、法,这会连带着使他们敌视整个西方。而且中东可能集体倒向苏联,影响全球战略布局。美国不惜采取经济制裁的手段警告英国收兵,最后,英法以三国被迫罢手。

      3.纳赛尔成中东政治灯塔

      纳赛尔成功地收回了运河,赶走了西方势力,人气爆表,在整个中东的声望和地位都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在国际上,纳赛尔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共同发起了著名的不结盟运动,成为第三世界声名赫赫的领袖。

      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泛阿拉伯主义的情绪空前高涨,反帝反封建的呼声席卷中东。1957年,约旦一批少壮派军官发动兵变,围攻了约旦国王侯赛因的王宫(博客,微博),准备废除王朝,建立共和制度,这些人全都是纳赛尔的铁杆粉丝。亲西方的约旦国王侯赛因差点被军事政变推翻。约旦的领土完整是美国的核心利益,美国是不会让约旦王朝统治被推翻的。

      不过,1958年,伊拉克的军事政变却成功了,国王被一批年轻的军官枪毙了,伊拉克成了共和国。约旦和伊拉克国王本是兄弟,都是先知穆罕默德的直系血脉,哈希姆王朝曾经一度是中东三大势力之一,现在算是彻底歇菜了。阿拉伯世界只剩埃及和沙特双雄并立。

      此时,纳赛尔和泛阿拉伯主义的影响力达到了巅峰。1958年,叙利亚全民公决,决定与埃及合并,成立一个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两国人民几乎一致选举纳赛尔担任新国家的总统。纳赛尔斗争取得的巨大成绩,使他成为了整个中东的灯塔和灵魂人物。叙利亚开了先例之后,也门也加入进来,于是国名更改为“阿拉伯合众国”,连伊拉克都跃跃欲试。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阿拉伯人真的差一点就实现了超?民族主义大团结。

      4.纳赛尔险遭沙特刺杀

      伊拉克的哈希姆王朝已经垮掉,约旦国王也自身难保,现在的中东阿拉伯世界已经变成了埃及和沙特的两强相争。沙特国王看埃及的势头太猛了,像他们这种革命性如此强的政府,如果在中东得势的话,随时都有可能颠覆沙特王朝。作为先知后裔的伊拉克国王都被抓起来毙了,如果沙特也闹革命,沙特王室能有什么好下场?所以沙特国王就要破坏纳赛尔统一阿拉伯世界的努力。

      1953年,伊本·沙特老国王去世后,他在世的长子沙特即位。这个新国王对纳赛尔的影响力非常嫉妒。他曾经贿赂叙利亚的一个部长,让他暗杀纳赛尔,以破坏埃及与叙利亚的统一,这就是谋杀纳赛尔事件。这个消息曝光后在阿拉伯世界掀起一片痛骂,甚至可能威胁到沙特王室的生存,沙特王公们赶紧迫使国王交出权力,由他的弟弟费萨尔摄政。六年之后,沙特国王被废,弟弟费萨尔继承大统。

      六、阿拉伯合众国终成泡影

      费萨尔国王虽然表面上对纳赛尔很尊重,承认纳赛尔是革命灯塔,沙特也支持纳赛尔。但是,沙特不准备加入阿拉伯合众国,就连新生的伊拉克政府最后也没有加入。这是为什么呢?当然是利益—巨大的石油利益让阿拉伯人在最接近统一的时候却轰然崩溃了。

      泛阿拉伯主义强调阿拉伯人必须实现政治统一,才能增加在世界上的财富和权势。纳赛尔认为,在阿拉伯国家历史上,中东地区本来是一个完整的联合体,帝国主义和王朝斗争,将阿拉伯人肢解为12个国家,由于分崩离析,阿拉伯人才会在1948年失去巴勒斯坦,而且一直遭受外国阴谋的侵害。如果阿拉伯国家想要重新崛起,就必须完成政治上的统一。少数世袭君主和外国公司控制了阿拉伯世界的石油收益,这些钱本该由阿拉伯人所共享。如果不推翻这些封建王权的话,阿拉伯世界的统一进程就难以推动。

      这种观点当然吓坏了海湾国家的国王们,他们指责纳赛尔要推行埃及帝国主义,企图控制其他国家,为自己捞好处。其实,本质上这就是石油利益的问题。闹革命的这些国家,像埃及、叙利亚和也门,都是贫油国,也不是说他们没有石油,而是他们的石油跟中东的其他大国相比太少了;而海湾国家,如伊拉克、沙特以及其他国家,都是富油国,有大量的石油收入。如果说他们要搞合并,变成一个阿拉伯合众国的话,那就等于是把富油国的石油收入平分给这些穷阿拉伯兄弟们,而国王们凭什么愿意共享呢?

      1958年,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革命到了高峰期,但也遭遇了一股强大的逆流。阿拉伯合众国本身是一种主义,但石油利益更是一种本能。当主义跟本能发生矛盾时,本能往往会战胜主义。

    (责任编辑:孔令孜 HB00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