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江浙地区银行机构,深入了解经济运作情况
我们在过去一个月,走访了江浙的不少银行的分支机构,进行草根调研,希望能真正了解当地经济,了解银行资产质量,还有转型的前景。先说个大概,这次去了江苏3个城市(南京,南通,苏州),浙江3个城市(杭州,绍兴,温州),感觉真的是每个地方差别都挺大的,经济情况也不尽相同,银行资产质量更是千差万别。以前那种大而泛的研究方法,在目前千差万别的微观环境下,是必须要实地调研,用自己的眼睛看清楚,既不悲观绝望,也不盲目乐观,认真深入,才能在投资上获得独到的感悟。
不良风险逐步消化,银行业看好未来经济回暖
江浙地区是最早爆发不良贷款的地方。不良风险起于温州,后蔓延至苏锡常地区。但经过2011-2015年以来的风险释放,主要风险已经出清,存量不良贷款能够逐步消化,新增不良贷款也能提前预判。这几年银行业与时俱进地调整信贷政策,退出了过去激进的联保联贷、担保圈的授信模式,重新对产能过剩、高风险行业进行摸底排查,也积累了丰富的处置经验。不良贷款增速下行,但银行业对经济基本持乐观态度,普遍预测贷款质量的拐点将在两到三年内出现。已经有资金开始抄底优质的传统企业,为即将到来的经济回暖做好准备。
把握发展机会,地方政府积极谋求经济转型
地方政府对经济的调控效果让我们印象深刻。能够抓住发展机遇的话,地方经济的提速将立竿见影。南京、杭州就分别把握住了资本市场和G20的契机。政府以投资拉动经济,产生了大量的融资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平台成为今年以来银行贷款的主要投放方向,用于轨道交通、污水处理、管网建设、路桥等项目。一定程度缓解了资产荒的局面。地方基建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升级,所以政府项目源源不断。而且因为担心未来流动性趋紧,地方政府普遍存在早贷款早受益的想法,大多提前把资金借到手。投贷方向的过度集中化,导致银行贷款逐渐呈现出期限长、价格低、规模大的特点。
民营企业大浪淘沙,优秀公司转型升级
不良风险的集中释放让江浙地区的大多数行业经历了多轮洗牌。第一轮淘汰了效益低规模小的企业,不具备抗风险能力的中小企业被挤出市场。第二轮出现专业化分工,不具备自主品牌的企业,加入强势企业的供应链。第三轮行业巨头强强联合或兼并收购。市场竞争者减少后,幸存的企业争取到了发展空间,经营情况有所改善。即使2015年以来受汇率和终端需求的影响,企业收入增长承压,优质企业已经积聚了过冬的实力。很多公司一方面加大研发力度,培育自主品牌和技术实力,另一方面从生产和销售两头进行“搬家”。生产线异地布局,降低人工成本压力。销售渠道线上布局,大力拥抱“互联网+”。
相信中国经济,不过分绝望,不盲目乐观
市场上有观点认为中国会因为不良贷款问题发生系统性风险。我们曾多次对此进行反驳。但经过深入地方的调研,才能真切地找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对于不良贷款问题,地方政府有措施,银行机构有准备,地方企业有实力。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几率极小。但也要承认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一个过程,不能盲目乐观。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轮经济结构调整后,什么样的企业能脱颖而出。而对于地方银行业而言,借助区域经济回暖的东风,通过投贷联动参与到优质企业的成长过程中,将获得经济增长的ALPHA,实现自身的变革发展。
风险提示:经济下行超预期;不良风险暴露超预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