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站长资源库!分享精神,快乐你我! 
  • 首 页
  • 留言求助
  • 80岁老教练坚守校园足球:外孙已成国脚,张玉宁最感谢他

    时间:2016-10-14 17:01 来源: 作者: 浏览: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原标题:80岁老教练坚守校园足球:外孙已成国脚,张玉宁最感谢他)

    80岁老教练坚守校园足球:外孙已成国脚,张玉宁最感谢他

    康信德。图片来源 虎扑体育
    2000年,中国足球还没有完成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梦想。当时,上海滩足球教练徐根宝意识到了青训的重要性,他提出了“十年磨一剑,打造中国曼联”的口号,并且把实现自己宏伟蓝图的机会放在了崇明岛他的足球基地里面。
    也就是那一年,时年63岁的平凉路第四小学退休体育教师康信德接到徐根宝的电话。
    “老康,把你外孙送到我这里来吧,他能踢出来”,电话那头的根宝说。
    “不行啊,你手下的教练说,我外孙在你手下第5队只能排老八,怎么能踢出来呢?”
    “你别管他排第几,你带他来,你外孙是从小和你踢球的,他能踢出来。”
    15年后,康信德的外孙蔡慧康,作为徐根宝弟子中的代表人物成为了中超联赛的抢断王,并且入选了中国国家队。
    当然,这只是康信德40年基层校园足球生涯培养出众多国脚的一位,包括之前的上海滩知名国脚鞠李瑾、李中华、虞伟亮、申思、祁宏、吉祥兄弟、小张玉宁等等,在他们的足球启蒙时代,都曾是康老的得意门生。
    张玉宁的父亲张全成告诉记者:“张玉宁能有今天,我要说我最最感谢的教练就是康信德老师,是他在启蒙阶段给张玉宁打下了最好的基础,没有他就不会有后来的张玉宁。”
    80岁的康老依然奋战在校园足球的第一线。他说:“现在国家搞足球的氛围这么好,我搞了一辈子校园足球,我知道这里面真的有很多人才,如果国家愿意让我干,我会一直干下去。”
    “我做这些不要回报,因为这就是毛泽东的思想。我最开心的就是看到手下的小鬼能够多几个踢出来。”
    《圣经·旧约》里有句名言,“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大地却永远长存。”80岁的康老就像大地一样,默默地滋养一批又一批的球员。
    (本文系虎扑体育独家授权刊载)

    80岁老教练坚守校园足球:外孙已成国脚,张玉宁最感谢他

    康信德在指导小球员。
    校园足球——康老眼里的宝藏
    十一国庆前的一个早上,记者与康老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茂小学一间低矮的一层小平房里碰面,这是康老在这座小学的办公地点。
    1998年以后,已经退休的康老就被返聘到这所浦东新区的小学里任足球教练,主抓浦东新区的校园足球。这所小学,也是上海申花目前在浦东新区的青训基地之一。
    每天早晨,80岁的康老都会身着一套运动装备,坐45分钟的车从浦西来到浦东。
    现如今他是浦东新区小学足球教育的总负责人。他的工作从简单的带队训练到负责整个青训计划的制定、落实和完善。在他的手下有一批自己信任的青少年足球教练团队,他们也多半都是康老曾经的学生。
    在一座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间里,目之所及的范围内都是浦东新区各个年龄段比赛结果的积分榜形式图,跨度从2010年到2016年,都是康老在浦东举办的各种校园足球的比赛。
    积分榜和对阵图绝大部分都是手写的,因为康老还不太习惯使用现代化的工具。
    当然,这间房间里最醒目的地方,被一张名为《浦东新区培养的优秀青少年》的巨幅表格所占据,这里面所记载的名字,都是康老师来浦东以后培养的得意门生们的名字。
    其中包括傅欢和徐骏敏,已分别代表上港和申花两支球队在今年中超联赛或是足协杯的比赛中登场,目前是两支上海中超球队中代表性的年轻球员。
    还有施晓东与高海生,他们入选了李明挂帅的U19国青大名单,马上要征战亚青赛的比赛。当然,最鼎鼎大名的还是张玉宁。
    “这些人一个个都是真的人才,没有一个是虚假的。”康信德老教练说,“我开心的事就是看着他们一个个都能踢出来。”
    提起自己的这些得意门生,康教练一个个都是如数家珍。他盯着墙上的表格伫立良久,脸上的表情写满了欣慰,就像一个辛勤的农民看着自己丰收的稻田。
    “傅欢是3年级来的,在我这学到小学毕业,到了初中就到根宝那里去了。他的球我是很喜欢的,能拼能抢,球场上也是很卖力气,我始终相信他是能踢出来的。徐骏敏这个小鬼我也是很看好的,我们中国人说 三岁看老 。有些小孩就是好苗子,我是很坚信自己的眼光的。”
    说着说着,他又说到了现在上港和国青的门将施晓东,“施晓东这个小鬼也很有意思,最早不是打门将的,后来慢慢被改造了。最后发现这才是最适合他的位置。”
    如今,康老师所在的金茂小学是申花的定点青训基地,康老师说每年他们向申花基地输送的人才可以达到14-16人之多。而40年的默默耕耘与积淀,让他在上海足球圈,早已经是桃李满天下。
    “您80岁了还没考虑退休吗?”记者问。
    “如果领导没叫我退我是不会退的,你看看这些名字,这些都是人才,而且不止这些。下面的还有,我做了这么多年,我是知道的。他们都是宝藏。”康老说。

    80岁老教练坚守校园足球:外孙已成国脚,张玉宁最感谢他

    康老的青训讲话提纲。
    送饭三年——康老坚守的信条
    1975年,康老师成为了上海市平凉路第四小学的一名体育老师,主抓足球项目。从那以后,他有了一个绰号,叫“三黑教练”。
    “训练开始时天黑,训练结束天黑,皮肤是黑的”,康老师解释到。除了过年的几天休息以外,康老师几乎全年都在带队训练比赛。包括寒假和暑假这些其他老师都在休息的日子。
    寒暑假加班,学校给康老师的报酬是每天4毛钱,“当时上海的物价,3毛钱买一个大饼。”康老师说:“我们这一代人是不讲回报的,这就是毛泽东的思想。”
    1980年代,康老师发现平凉路第四小学足球队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要转学了,几番打听才知道,因为单亲家庭的原因,母亲无法每天按时送饭,只能转学到离工厂更近一些的小学。
    康老师不愿意失去这样一名球员,于是他主动提出了以后自己来负责送饭。就这样,康老师每天骑自行车准时将午饭从工厂带到学校,这一送就是三年。
    三年如一日,康老师说他没有一次失言过,哪怕当时他还要天天去上海足协参加一些重要的会议,他也不敢忘了送饭这件事。
    “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康老师是这样解释说。而这名让康老师当了3年勤勤恳恳送饭工的学生,叫做鞠李瑾,后来他入选了高丰文的国家队,并成为了上海滩足球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辛苦的付出必然会有回报,无论是当年的平凉路四小还是后来的浦东新区,康老师治下的小学都是当地最著名的足球学校。
    一位上海滩足球青训的资深人士告诉记者:“康信德老师40年兢兢业业的付出,说他是我们上海足球青训的丰碑一点也不为过的。”
    1998年,康老从小学退休,被返聘成为上海市浦东新区校园足球的负责人。而他现在的工资也不高,就是小学体育老师的正常水平。
    “领导能找到你,那是领导信任你,我这人要面子,要成绩,球队能打出来,小鬼能踢出来,我最高兴。我不要报酬,这就是毛泽东思想。”
    康老说,现在很多家长都想请他吃饭,但是他都拒绝了。“你没法给家长保证,你怎么能和人家吃饭呢?人家希望自己小孩可以踢中超,进国家队,这些都是我没法保证的。”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康老给记者看了一份手写的提纲,这是马上要和申花青训总监吴金贵见面的讲话提纲。
    “吴金贵要来问我青训怎么搞,我就想先写个提纲出来,不然到时候和人家说话说起来没有重点,这样不好。实在一点,这是毛泽东思想。”

    80岁老教练坚守校园足球:外孙已成国脚,张玉宁最感谢他

    张玉宁小时候。
    张玉宁——慕名而来的得意门生
    2002年,康老师带队在上海的虹口足球场打比赛。马上比赛要开始了,康老师正在球员休息通道,对自己的球员做最后的部署。突然一个素不相识的壮汉出现在了康老师的面前。
    “您是康信德老师吗?”
    “对,我是,你是?”
    “康老师,我可找到您了!我就是来找你的!”说完这位壮汉把康老一把抱住,弄得康老都有些手足无措。
    “你有什么事吗?”康老问。
    “我有个儿子,2002年和我去看世界杯,说他将来想踢球当国脚去踢世界杯。我就想送他去学踢球,我想学踢球就得到上海来,后来有人向我推荐了您,我便找了过来,我儿子就找你了。找您我非常开心,您给我看看,我这小孩是不是块踢球的材料。”

    80岁老教练坚守校园足球:外孙已成国脚,张玉宁最感谢他

    “我现在也没空,比赛要开始了,你明天带着小孩再来我学校一趟,我看看。”
    这位壮汉来自浙江温州,叫做张全成。第二天,他带着自己当时只有6岁的儿子找到了康老。“我当时就让他先跑一跑,跳一跳。然后拿个球给他玩一玩。”康老回忆。
    接近30年的校园足球教练生涯,康老算是阅人无数。但眼前的这个小孩,还是让他眼前一亮,特别是速度这一项,让他觉得将来很有希望打前锋。
    “这小孩真的是个苗子,你让他留在我这里吧。”康老师几乎没有丝毫犹豫。
    很快,张玉宁成为了浦东新区金杨小学的一名寄宿生。在这里,他完成了小学4年多的学习、练球和成长。而张玉宁的父亲当时还要忙于自己在全国各地的生意,只能每周来浦东看儿子一次。
    “在浦东康老师手下学球的4年,是张玉宁职业足球成长路上最重要的4年。因为没这4年,他是不可能成为职业球员的,最多只是个爱好了。”张玉宁的父亲张全成回忆。
    康老师看出了小张玉宁未来或许是个前锋的好苗子,在康老的手下,张玉宁得到了他和他团队的重点照顾。
    “我告诉手下的教练,这个小孩要盯紧点,这是能踢出来的好苗子。将来踢进国家队了,你脸上也有光。”
    2016年6月3日,中国男足在秦皇岛的热身赛上4比2战胜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第一次入选国家队的张玉宁出任前锋首发出场,并在自己的国家队首秀中就打进两球。
    赛后,康老师很快接到一通电话。“进球了!进球了!康老师!张玉宁在国家队进球了!”电话那头传来了张爸爸兴奋的声音。
    “祝贺你啊小张,这么多年的培养终于有了阶段性的回报了!”
    “康老师,我是专门来感谢您的,张玉宁现在能踢出来,最应该感谢的就是您!没有你就没有我小孩,是您给他打下了最好的基础。能踏进你的门下,就是我儿子的运气。”
    提到张玉宁,康老师非常欣慰。“我知道他能踢出来更多的是他爸爸的付出和他自己的努力。但是家长现在能这么感谢我,说实话我还是很感动的。”康老说。

    80岁老教练坚守校园足球:外孙已成国脚,张玉宁最感谢他

    蔡慧康在与乌兹别克斯坦的比赛中。 视觉中国 图
    蔡慧康——康老师最骄傲的弟子
    教球育人40年,桃李满天下。但康老心里最骄傲的弟子,还是自己的外孙蔡慧康。
    蔡慧康从小跟着外公长大,耳濡目染下也开始学踢球。并最终一步一个脚印,从上海的小弄堂,踢到了国家队的舞台。
    “康康和我说他入选国家队,我是完全没想到的,说实话他能靠踢球吃个饭,我就很开心了。”提起自己的外孙,康老更是满脸的骄傲。
    蔡慧康从小和自己的外公外婆一起长大,小时候外公和他玩耍的主要工具就是足球。外公家住在老弄堂里,这便是他最早的“球场”。“那时我给他买了一个小皮球,让他对着墙壁踢,一踢就是一晚上。”康老说。
    有一天,康老师去平凉路第四小学带队训练,就把自己的小外孙带在身边。“我看他一踢,这小鬼踢得不错,很快也就进入了我平四小学的校队。”
    后来,康老师又把外孙送到了好友徐根宝的崇明岛基地,那时的崇明岛还没有装修好,用康老师的话说:“住在蒙古包里,背后就是一片大森林。”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蔡慧康一点点展露了头角,并入选了徐根宝组建的精英队中。
    “我当时真的很怕康康踢不出来,那我对女儿女婿就没法交待了。后来我看根宝这么器重他,我就有感觉,这小鬼有希望。”康老师说
    2014年6月18日,蔡慧康第一次代表国家队出场,对战马其顿。
    “开心!全家庆祝!”康老师说:“我把女婿女儿全叫来了,全家喝酒!”从那以后,蔡慧康就一直是国家队的常客,并在亚洲杯和世预赛这些关键比赛中都有出场的经历。
    点评起自己的外孙,康老更是显得兴致盎然:“我听人说他是 抢断王 。这是非常好的,因为你是打后腰的,你就要去抢断,拦截,干脏活和累活。另外,后腰这个位置要去拼命,但也要有脑子。”
    “我告诉过康康,后腰对 位置感 的要求非常重要,我一般看他踢球,就看他在场上的位置在哪里。特别是防守的时候,你的位置是很重要的,你要有预判,就是对方的球下一步会发展到哪里。这些我外孙做得都是不错的。”
    说完优点,康老还不忘说说外孙的缺点:“进攻能力是康康的弱项,这点我也和他说了,我说你要去练一脚远射,这是后腰必须的技能。”
    “远射这个事情,我认为首先是要敢射,他是有这个能力的,从小脚头就硬,但是还是要更自信点,不然永远练不出来,慢慢就不会射了。”
    不过让外公最满意的,不是蔡慧康的球技,而是他的人品。
    康老说蔡慧康从小就是个老实的孩子,“他不搞事的”是外公对蔡慧康的评价。
    “我和他说过3点,一是你在场上踢球是给教练看的,教练让你干啥你就得干啥;二是你在场下对所有队友都要一视同仁,包括那些打不上主力甚至上不了场的队友;三是上场踢球就是去拼命。”
    康老说:“这三点我从小到大一直在他面前说,算是我对他的要求,也算是我的 家规 了。”
    在中国男足0比2输给乌兹别克斯坦队的当晚,康老也在家看了这场比赛。这场比赛,也是他的外孙第一次在12强的比赛中首发出场。可惜外孙的表现不能说让老人家感到满意。
    “蔡慧康在场上的表现还是可以的,他起到了后腰的作用,但并没有达到我的要求。两粒失球基本和他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有些阻截还是没有到位。”
    “第二个角球,虽然和他关系不大,但是之前我就和他说过,人家罚角球的时候,你就去盯防能力比较强的,头球比较出色的球员,这样的人你要盯住。凡是丢球,你作为后腰都有责任,后腰是中卫前面的屏障,你不做好,等于就把中后卫暴露给别人了。”
    如今,中国足球仿佛一个沙漠中迷路的人,但康老用他80岁的人生和接近50年的一线工作经验给了我们另外一种答案:中国足球的问题很多,缺的不是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是执着。
    (原文链接:https://m.hupu.com/bbs/17513205.html)

    (原标题:80岁老教练坚守校园足球:外孙已成国脚,张玉宁最感谢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