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晚报记者 通达 长天
“前几天我的孩子放学回家,身上无故多出几块淤青,询问原因孩子也不说,我怀疑是受到了校园欺凌。”5月23日,家住菏泽中央公馆的王女士表示。
日前,国务院下发通知,要求各地中小学对学生之间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牡丹晚报记者也了解到,校园欺凌的事件在我市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本报也多次对此进行报道。昨日,牡丹晚报记者再次进行采访、调查。
学生:经常梦到被人堵在校门口
“我最反感的就是打架了。前段时间,我们学校开运动会时,高年级的学生和低一级的学生起了冲突,放学后就打了起来。”市区某小学六年级的小蕊(化名)说,“当时把我们同行的几个女生都吓坏了。后来听说这些学生有几个都被开除了。”
小蕊告诉记者,此后好几天,她们放学后都得绕路走。“我觉得,校园欺凌影响很恶劣。我们这些局外人都害怕了这么多天,那些参与其中的孩子得害怕多久啊?肯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小蕊说。
“我上小学的时候,曾经被几个高年级的同学欺负过,他们不是推搡我几下,就是吓唬我,还抢我的零花钱。”在菏泽学院上大三的小苗回忆道,他忍无可忍,把此事告诉老师和父母,才得以解脱。“但直到现在,我还会梦到被人堵在学校门口。”小苗心有余悸地表示。
家长:不应通过“以暴制暴”方式解决问题
2015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针对10个省市的5864名中小学生的调查也显示,有32.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校时会 “偶尔被欺负”,另有6.1%的受访者表示,在校“经常被高年级同学欺负”。
牡丹晚报记者随机采访了数位家长。大部分家长表示,不应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里的地位至关重要。家长之所以会不辞辛苦接送,就是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如果我的孩子被人欺负了,我肯定会先问清缘由。”学生家长李朝明说,遇到这种情况,他会先和老师沟通,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来解决问题。
但仍有个别家长表示: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男孩子若是一受欺负就找老师,性格就会变得柔弱。”市民周先生告诉记者。
心理专家: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原因促成家庭暴力
菏泽市心理咨询师协会会长、菏泽学院心理学教授柴清华认为,校园暴力看似一种个别的、简单的社会现象,其实具有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给青少年造成的危害,远不止皮肉的创伤,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孩子们心灵的扭曲。如果任由这种势头发展下去,无疑会在青少年中造成一种不良的暗示:邪恶比正义更有力量,武力比智力更有价值。这是相当危险的。
柴清华认为,家庭暴力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根源。家庭暴力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的,即“棍棒式的强制”;另一种是隐性的,即“温柔的强制”。它们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此时如果再遭遇父母离异、家庭“战争”、极度贫困等负面刺激,就很容易形成一种 “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害群之马”其实是不良家庭教育的“受害者”,也是需要诊治的心理障碍患者。
学校对于校园暴力有无法推脱的责任。这绝不仅仅是管理不严、教育不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表明了当前的教育还没有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每个人都渴望被关注、被接纳,应试教育却使一部分学生成了被淘汰者。于是他们就用暴力来报复老师和同学,以这种“特殊方式”来获取老师的关注与同学的“承认”。
在校园暴力的滋生过程中,社会不良影响扮演了“帮凶”角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