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站长资源库!分享精神,快乐你我! 
  • 首 页
  • 留言求助
  • 安农大:校园里走出“农场主”(1)

    时间:2016-05-26 15:30 来源: 作者: 浏览: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url:,id:0

    ■本报记者钟华通讯员曹雷

    与很多毕业生一样,安徽农业大学青年农场主班的许梦洋同学正在打点行囊,准备奔赴新的工作岗位,他将到学校国家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皖北综合试验站开始创业孵化,成为100亩土地的“主人”。而远在万里之外的非洲津巴布韦,他的学长刘广朝、梅春元则已经成为一万多亩土地和三十多人团队的管理者。

    与大多数毕业生不一样的是,他们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农场主”。而正是安徽农业大学的“现代青年农场主班”把刘广朝、梅春园、许梦洋在内的两届、共60多位“90后”大学生联系在一起,帮助他们实现了成为金色田园的主人的梦想。

    一份“度身定制”的课程表

    “现代青年农场主班”始办于2012年,由安徽农业大学与共青团安徽省委、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旨在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一“三农之问”,探索培养适应现代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的高素质农业人才。

    发展家庭农场,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效益,“必须要培养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安农大党委书记宛晓春如此定位农场主班的人才培养目标。

    围绕这个目标,学校绘就了一幅人才成长路线图,探索出“2+1+1+2”的培养模式——前两年在原有学院学习通识类课程,大三时进入农场主班进行综合理论实践学习,大四一年进行综合实训,毕业后在荃银高科等孵化基地开展两年的创业孵化,继而走上创业之路。

    传统的农科类专业人才培养基本局限在单一专业学科,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马传喜说,只有打破常规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出手制胜”。为此,学校打造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汇聚优质课程资源,打通生产、经营、管理等环节知识,让学生成为农业生产的多面能手。

    许梦洋来自安徽省肥东县,当地的家庭农场发展很快,入学时他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因此二年级后积极申请进入农场主班。不过,刚拿到课程表时他立刻“傻眼了”——三个学期要学习近40门课程,既有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农业生态学、农业气象学、农业机械学等基础课程,又有农业植物病理学、土壤营养与肥料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设施农业工程、物流学等农业生产技术课程,同时还包括农场与合作社经营管理、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学、农业政策法规、农村发展规划等综合类课程。

    这还不算,大量的实践环节穿插在平时的课程学习中,从作物育种到栽培,从设施农业到农业机械化,每一门课都“标配”大量的实践实训。

    这种度身定制的课程设置给农场主班同学带来了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之所以如此设定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在尽可能短的周期内,让学生全方位学习知识、参与实践,培养独立生产经营的能力,帮助他们在创业的路上走得更稳。”教务处处长李绍稳说。

    一方没有教材的讲台

    跨学科的课程体系,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新奇的体验,而对教师的教学,则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农场主班没有现成的教材,师资来源也涵盖多个学科,必须在有限的学时里传递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农场主班班主任、农学院党委副书记鄢高翔介绍说,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学校以师资配置为突破口,选取各专业领域的顶尖名师组成讲师团,给学生们带来一场场“头脑风暴”。

    很多课程都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设置,老师们只能自己编课件、做ppt,根据教学进程不断调整课程内容。

    刘广朝是农场主班第一届学生,他很喜欢营销类课程,以前听说经管学院姜含春老师的《市场营销学》课程很受欢迎,还想着抽空去“蹭课”,没想到现在姜老师竟成了自己的带课老师。

    刘广朝很快感受到课程的魅力。第一节课,姜老师就让学生自由组建团队,确定不同公司作为调研对象,研究营销策略的成败,研判核心竞争力,并把调研分析的结果制作成ppt,在课堂上进行集中展示,当场接受老师和台下学生的“质问”。

    这种教学方法让刘广朝眼前一亮,“有压力更有动力,学习变成了一种乐趣”。他和团队成员以“红四方”公司为研究对象,先后多次跑到公司探访,查资料、汇数据、出结论,反复修改多次,最终形成了完善的调研分析报告。

    这些变化是学校对老师们提出的“严苛要求”——开放式课堂,互动式教学,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方式变了,考核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课程考核更注重平时的表现,课堂提问、回答问题的质量,平时成绩占学生成绩的绝大部分比例。

    “最后一公里”的扶持

    2

    1

    [责任编辑:yfs001]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