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某大学生因高额校园贷债务自杀、而后又爆出女大学生网贷遭裸照要挟还钱,“校园贷”引发关注。记者深入河南、江西等地的多所高校调查发现,名目繁多的校园网络贷款方式日渐风靡,一些具有高利贷性质的借贷平台令不少学生陷入困局。
记者调查发现,“校园贷”在多地高校呈现多样性、普遍性、热度高等特点。“海报上一般都会有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二维码,扫一下就能下载APP,输入身份证号、家庭信息、学校信息,不到一个小时钱就打到账上了。”江西一名大二学生小李回忆起第一次贷款的经历时说。
据业内人士介绍,许多网上金融借贷平台头顶“资助困难大学生”“支持大学生微创业”等名义给学生借款,实际上却是做着“挂羊头、卖狗肉”的行当。一些实在没有能力还款的学生,在几番威逼利诱下,甚至变成了这些平台的“下线”,通过微信、QQ、贴吧等多种渠道,向身边的同学推荐此类贷款。
贷款成了“无底洞”打着“申请便利、手续简单、放款迅速”的旗号,不少学生被吸引参与。然而,这些校园网络借贷平台大多存在“信息审核不严、高利率、高违约金”的特点,学生容易陷入“高利贷”“连环贷”陷阱。
“第三方校园借贷平台大多是高利贷平台。”长期关注“校园贷”的河南豫龙律师事务所律师付建认为,一些第三方校园借贷平台利用学生金融知识匮乏以及虚荣心态,钻监管的空子,打法律擦边球谋取暴利。
他以学生分期付款购买电子产品为例说明,商家向学生收取的费用不叫利息,而称作“服务费”,这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高利息。例如一台4000元的手机,学生使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需要实际支付的总金额能增加20%。
斩“黑手”还需多管齐下针对高发的“校园贷”案件,2016年4月,教育部和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要求加大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实时预警、应对处置机制。
通知明确,各高校要建立校园不良网络借贷日常监测机制,联合银监局等相关部门密切关注网络借贷业务在校园内的拓展情况;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队伍要密切关注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各方要及时提醒风险,及时预警。
专家认为,更重要的是规范网络借贷平台,严格管控其资金流向渠道,确保资金被合法利用。一方面,应严格审核借贷平台资质,提高贷款公司的准入门槛;另一方面,限制网络贷款的利率,特别是针对大学生的网络借贷利率不能高于一定水平。
人民日报评论:校园网贷别让便利变隐患网贷平台以互联网的便利,满足资金供求双方对理财或借贷的需求,原本并无好坏之分。但面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校园网贷,正在逐渐变味。今天《人民日报》刊发署名文章说,加强对校园消费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可再等。
应强制校园网贷平台明示风险,更应明确平台责任,加强对申请人的信息核实,将申请业务的门槛提高到合理范围内。未来,还应统筹管理在校学生的借贷、分期还款信息,在纳入征信系统的同时,推进各家平台的信息共享。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