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校园信贷”、“裸持”风波在网络引起热议,一时间,把宁静的象牙塔里的“校园贷”推向风口浪尖。网民们众说纷纭,其间,不乏对违法信贷的抨击,又有对大学生信贷的质疑,到底孰对孰错,需理性对待。
大学生由于群体消费特点,成了这些新兴的、非银行金融服务的首选目标。这些借贷服务往往存在风控能力弱、贷款门槛低、授信额度高等问题,有些还能用其他同学的身份证、学生证申请贷款。并且其分期费率、违约罚息等也超过了法定标准,风控和追偿手段则更加荒唐,甚至出现新闻中提到的拿裸照抵押的违法行为。
笔者认为,在校大学生处于从校园象牙塔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其群体具有特殊性。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不强,出现的不理性超前消费,挖东墙补西墙,甚至冒用同学的身份证进行借贷。据相关调查显示:62.2%的大学生利用网络分期贷款购买了数码设备。其中大多数是新款的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消费型支出。仅有8%用贷款支付学费、生活费等必要支出,有的甚至借贷用于赌博。
另一方面,一些校园金融服务发放如此巨额的贷款,在贷款人真实性审核、还款能力评估等多个方面有意无意地放宽条件,却在合同上加上高额的利息和违约金,追债时采用拍裸照等过激违法的“风控”手段。这种滥发贷款于前,暴力、株连追债于后的行为,编织成一个美丽又危险的陷阱,引诱吞噬着懵懂无知的在校学生。
那么,是否应该全面禁止所有机构向学生提供信用贷款?笔者认为不应一刀切。因为大多数大学生已年满18岁,拥有完全的民事责任能力,而且还有很多自控能力好、有兼职收入的学生,他们不需要为没有自控力的学生引起的负面案例埋单。一方面,相关部门应该严厉打击不法校园信贷,维护校园信贷市场秩序。另一方面,学校、家长也应加强对学生的理财观、价值观教育,让他们看清那些不法信贷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而是深不见底的陷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