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站长资源库!分享精神,快乐你我! 
  • 首 页
  • 留言求助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辅导报告

    时间:2017-03-16 21:58 来源: 作者: 浏览: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辅导报告
    全面掌握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扎实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
    (辅导提纲)
    市招商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4年2月25日)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局广大党员干部正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那么,党的群众路线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在新时期党群关系的新特点有哪些?社会阶层的新变化对党的群众路线有什么影响?新时期群众工作路线有哪些新要求?深刻理解了这些问题,对我们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将从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党群关系的新特点和新时期群众路线的新要求、扎实做好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工作等方面,和大家一起作个学习交流。

    一、群众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一)党的群众路线的形成。

    1、群众路线问题的最早提出。从党领导的革命实践来看,在建党初期党对群众工作就有了要求。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人民群众里面去。”1925年10月中央扩大执委会的决议指出:“中国革命运动的将来命运,全看中国共产党会不会组织群众,引导群众。”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于1927年10月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上了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块较为完整的农村革命根据地。这时,根据地如何建设、如何巩固和发展的问题,其中就涉及到党和红军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1929年9月, 陈毅按周恩来多次谈话精神起草,并经周恩来审定的《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九月来信)中, 有三处提到群众路线, 即强调筹款工作“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而要“经过群众路线”;没收地主豪绅财产也要“经过群众路线”;红军给养及需用品问题,“可渐次做到由群众路线去找出路”。这里初步揭示了群众路线的科学概念。

    在此后的革命斗争中,我们党愈加深刻地认识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同志等党的领导人,进一步丰富了群众路线的思想。诸如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观点,为群众谋利益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的观点,群众的意见和经验是党制定政策的基础的观点,只有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做群众的先生的观点,既反对命令主义又反对尾巴主义的观点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提出并做了精辟论述的。

    2、群众路线的初步阐述。作为群众路线具备成熟
    ……(新文秘网省略1554字,正式会员可完整阅读)…… 
    们党开展群众工作, 密切党群关系提供了方法论, 也为党的群众路线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斗争中,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理论进行了创造性的运用和发展,建立和完善了党的群众路线,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个富有特色的创造,也是中国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党的历史反复证明,什么时候能真正做好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党的工作就胜利,党的事业就发展;什么时候违背了群众路线,脱离了群众,党的工作就遭受挫折,党的事业就受损失。人民群众曾经用小米哺育了延安革命根据地、用小车推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用手印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正是因为依靠这条群众路线,依靠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才获得了无坚不摧的力量,我们的事业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三)对群众概念的再认识。

    进一步明确群众概念,才能具体而不是抽象、有效而不是空泛地贯彻和执行党的群众路线,有的放矢地做好群众工作。

      第一,我们直接的工作对象是群众。群众不是一个虚化的政治概念,而是由一个个真实的人构成,他可以是农民、企业家,也可以是菜贩、乞丐……每个领导干部都隶属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组织提供不同的工作平台,赋予不同的职能,通过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服务直接的工作对象,这是职责所在,也是为官的本分,从这个意义来说,履好职、尽好责是最好的群众工作。反思这些年来很多地方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突发性事件、公共安全事件,都和我们很多职能部门缺位越位、不作为、乱作为有着直接的关系,出了问题、激化了矛盾、造成损失,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恶化党群干群关系,这更需要我们通过卓有成效的本职工作让群众受益,通过到位优质的服务获得群众认同,让群众从直接打交道的服务部门、领导干部身上真切感受到党对群众的感情。

      第二,我们自己也是群众。有一副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虽年代久远,但道理依然深刻适用。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不是游离群众之外的另类。明确自己也是群众,一方面,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和人民群众都是平等的,但另一方面作为党的领导干部,对自己的要求要高于群众。我们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及科级干部和群众不同的是有更大为群众做事的平台,有更多为群众服务的机会,有更重的责任,这是群众和组织对自己的信任,应心存感激、诚惶诚恐、百倍珍惜,用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最好的职业操守、最大的努力,造福群众、回报社会。

    第三,我们的下属是群众。与我们朝夕相处、同甘共苦的下属,是和我们零距离的群众,正确对待下属,不仅是工作所需,也是贯彻群众路线很重要的方面。俗话讲“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看似普通的一句话,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既彰显了一种谦恭的人生态度,又折射出一种可贵的群众理念:领导干部最大的智慧是集中群众的智慧,最大的本事是用好自己的下属。对待下属,尊重是第一位的,从严要求不等于板着面孔,威信不是靠训人专横建立的,心胸开阔,坦诚豁达,温和包容是为官应有的修养,也是为人喜欢的持久魅力,多关心、体谅、鼓励,少苛刻、指责、批评,以尊重才能赢得尊重。

    道理都是常识性的,但也是往往容易被忽略的。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群众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创造性开展工作很重要,但把常识性东西落实好更是必要,在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方面尤为如此。

    (四)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首先,党的群众路线彰显实现“中国梦”的底蕴和精神。“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性地形成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这一路线在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和追求中,显示出惊人的历史活力和异常深厚的社会根基。党因之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从而使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富强的梦想一步步变成了现实。秉承和发扬群众路线所蕴含的群众观点、领导方法、工作方法和宝贵经验,就为继续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历史的坐标和现实的路径。

    其次,党的群众路线激发实现“中国梦”的勇气和热忱。“中国梦”凝结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追求。党的群众路线饱含了党与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豪迈气概。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鞠躬尽瘁,书写了一篇篇不朽的华章,体现了我们党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团结和带领群众直面现实、开拓进取的坚定决心和信心,成为鼓舞人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坚持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从历史中汲取立足现实、迈向未来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营养,必然能够激发人们奋斗追求的壮志和豪情,使群众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焕发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

    第三,党的群众路线凝聚实现“中国梦”的智慧和力量。“中国梦”的实现靠的是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躬身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开宗明义把党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集政治目标、政治立场、行为诉求和行为准则于一体,鲜明体现了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精髓。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把“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落到了实处,能够把群众的意愿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和愿景,并在求同中尊重和保护差异。因此,坚持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一定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共识、整合力量。

    二、深刻认识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的新特点和新时期群众路线的新要求

    群众路线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实践命题。进入新时期以来,党面临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党执政面临“四大考验”,存在“四大危险”,有效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遇到了一系列新挑战。因此,绝不能满足于将群众路线停留在回归优良传统的层面,必须切实厘清新形势下群众路线面临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提高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性。

    (一)社会阶层变化对党群关系的影响。

    伴随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社会阶层不断分化重组,新的复杂多元的社会阶层结构逐步形成。就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来说,当前社会阶层分化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由此引起的利益格局变化导致利益冲突和矛盾对抗,这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提出了挑战。

    第一,阶层利益的冲突考验党的力量整合能力。党群关系归根到底是利益代表关系,执政党要代表好群众的利益,就必须整合好各阶层群众的利益。然而社会阶层分化导致人们的利益诉求多样化、利益差别扩大化,整合社会利益的难度不断增大。因此,如何代表好不同阶层的利益,协调好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理清这些矛盾冲突产生的根源,探索出化解矛盾、消除冲突的办法,营造出一个平稳发展的社会环境和机制,是执政党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第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挑战党的思想引领能力。在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出现了多重价值标准,这在增加人们价值比较和价值选择的同时,也容易带来心理的迷茫,让人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个人主义成了时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收到追捧。如何“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既要承认社会思潮、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合理存在,又要防止这种多元化导致的脱离和危害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可能。党面临着协调好阶层分化的市场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何处理好由市场取向引起的思想信仰、文化欣赏、道德标准、生活情操多元化的严峻考验。

    第三,执政基础的形态变化影响党的执政根基。在构成党的执政基础的诸多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民群众。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党的执政基础的群众显现出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特点:多元性特质、流动性特点、层次性特征,这三个特点都隐含了执政基础部分流失的不确定性。在社会阶层分化导致社会主体力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如何扩大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是党在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

    第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检验党的领导方式。社会阶层分化与资源配置方式密切相关。然而在不同时期,社会资源配置的特征是不尽相同的,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营方式的运作,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也从“全国控”向“分散型”转变, ……(未完,全文共12427字,当前仅显示4364字,请阅读下面提示信息。)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