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动态 > 地方动态
最新土地变更调查显示河南耕地增加7.61万亩达1.22亿亩
2017-09-18 | 作者: 刘立新 王俊超 左金安 | 来源: 中国国土资源报 分享到
“7.61万亩:我省首次实现耕地面积净增长”。日前,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微信公众号的一则新闻引起了热评。河南耕地面积何以能增长7.61万亩?记者走进中原大地,喜看河南耕地新变化。
一组数字看变化
根据最新土地变更调查,河南耕地面积达1.22亿亩,在原有基础上净增加7.61万亩。这是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来,河南耕地面积首次实现净增加。
近年来,“三区一群”等国家战略相继实施,河南朝着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大提升”战略目标努力奋进。2016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7%,经济总量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位居中部六省第一。
在经济腾飞中,耕地何以不减反增?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陈治胜介绍:“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河南清欠旧账、加快复垦,同时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确保耕地数量的同时保证质量和生态符合要求。”
据统计,“十二五”以来,全省共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3530.8万亩,新增耕地54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共投入资金252.4亿元,建设项目1015个,建设规模3530万亩,平整土地182万亩,整治后的耕地质量等级提高1.86等。提高粮食产能44亿斤,项目区受益总人数1772万,农民人均新增农业年纯收入701元,减少贫困人口6115万。
河南省永久基本农田共划定永久基本农田10233.28万亩,其中新划入基本农田517.74万亩,基本农田保护率为84%,较划定前提高了0.29%。
数字说明,河南经济总量发生了新变化,耕地面积同样也出现新变化,从“十二五”期间的净减少到现在的净增加。数字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的责任与担当,是河南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全面加强耕地保护的新目标。
多措并举既守红线又保发展
有人开玩笑说:“全国人民每吃的4个馒头中,就有1个是河南产的。”“十二五”期间,河南以占全国6.5%的耕地生产出占全国10.3%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1/4强,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然而,与之相对的是,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加大。“十二五”期间,全省净减少耕地达134万亩。
耕地是最为宝贵的资源,河南作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每一亩耕地的增减都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河南全省上上下下的心。
加强耕地保护刻不容缓!面对严峻现实,河南决定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省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市场、科技等多种手段,对耕地实行“管控、约束、补救、建设、倒逼、惩治”六重保护措施,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的多重保护。省国土资源厅改革创新,多措并举,托举起了“守红线”与“保发展”这两大历史重任。
明确责任是基础。河南省建立了耕地保护“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共同责任机制,明确了各省辖市、县(市、区)党委、政府的主体责任。加大耕地保护目标在领导干部考核、离任审计中的权重,持续落实市县政府的耕地保护主体责任和有关部门的共同责任。进一步加强督查,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广泛开展对包括各地党委政府负责人在内的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把认识统一到中央部署上来。加强宣传,增强社会各界保护耕地的意识,形成抓落实的合力。
协调配合是重点。河南省明确,各市、县党委和政府是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主体,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治及高标准农田建设等耕地保护各项任务负总责,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国土部门全面履行耕地保护职责,其他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紧密配合、主动作为,共同做好耕地保护工作。
改革创新是动力。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坚持改革创新,用足行政手段,用活市场手段,用准科技手段加强耕地保护各项工作,将改革试点经验及时总结、加以推广,条件成熟的改革立刻上手、加快推进,涉及面广、目前难以突破的改革加强调研、积极探索,外地有可借鉴可复制经验的改革大胆学习、转化落地,推动工作持续进展。
加强监管协调是保障。河南省加强约束性保护,全面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使永久基本农田成为耕地保护的“高压线”。加强惩治性保护,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行为,维护良好的土地管理秩序。加强管控性保护,抓住省级空间规划编制国家试点的机会,推进“多规合一”,项目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耕地,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倒逼性保护,深入实施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省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规模由2015年的1225亩/亿元下降到2016年的1048亩/亿元,降幅达14.45%,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动了河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耕地保护催生可持续发展新格局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河南构建“大耕保”格局的显著特点。在强化耕地保护,全面实现占补平衡,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均高于国家下达目标的前提下,2016年,围绕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实施和稳增长、保态势大局,全省积极争取国家追加“十三五”期间用地规模148.65万亩;调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103平方公里基本农田,解除了港区长远发展的空间制约;为黄河滩区移民迁建、易地扶贫搬迁、“十三五”期间高速公路建设调整基本农田36万亩,有力保障了用地发展空间。
粮食产能大幅提高。“十二五”以来,河南通过开展土地整治,项目区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20%。土地整治项目建设的水利设施在河南2008年、2010年发生的罕见旱灾中,发挥了抗旱主力军的作用。
提高了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河南省通过对农用地、旧村庄和工矿废弃地进行整治,不仅使原有贫瘠的土地变成了高标准农田,而且使农村废弃的建设用地和零星分散的边角地都得到重新利用,田块规模化程度得到明显提高,项目区内各业用地结构更趋合理,为实现机械化耕作和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有力改善了生态环境。在河南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区内的林木覆盖率,普遍比整治前提高7个百分点。开封、新乡、安阳等风沙较大的地方通过建设田间林网,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洛阳、南阳等地通过开展缓坡地综合治理,增加了田间蓄水量;一些地方通过小流域治理,种植了大量的护坡植被。这些项目减少了项目区风沙、水土流失、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增强了农作物的抗逆能力。
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在河南已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中,使用当地农民工的比例占85%以上。据测算,全省农民工从土地整治项目中获得的工资收入约达18亿元。全省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惠及1000多万农民,新增耕地可满足近300万农民耕种。一些项目通过归并零星散乱村庄的做法,改变了村容村貌,实现了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的整体改善。
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使耕地面积净增加,催生了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托举起“守红线”“保发展”两大重任。“守红线”与“保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两翼,正鼓足东风助推河南腾飞!
【字号:】【】【】
相关文档
· 全国累计发现富硒耕(园)地1.14亿亩
· 驻省国土资源厅纪检组传达学习省纪委会议精神
· 五口井拔掉贫困村的穷根
· 国土资源部深化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座谈会在陕召开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