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9时,厦门海沧港,“振兴油126”轮停靠在海澳码头一号泊位。“这艘油轮从辽宁鲅鱼圈港开来,卸油需两天。”海澳石化仓储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振宗说。
上月底,由我省最大的民营石油企业海澳集团建设经营的厦门第一家民营码头通过市级一类码头验收,并获许停靠外轮作业。海澳石化码头总投资约18亿元,由8个500吨级至5万吨级泊位组成。
“作为民营企业,我们早盼着这一天到来!”海澳集团董事长郑金泉说。
民企圆了码头梦
海澳集团参与投资经营码头的故事,是投资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也是厦门特区先行先试的一个探索。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郑金泉从海沧区澳头村开着小船踏上海上供油之路,一直想有个码头供自己使用,于是就建了个1000吨级的小码头。“但因为海澳是民营企业,当时这样做不符合政策。”郑金泉说,后来由国企厦门船舶工业公司建了5000吨级的金鼎码头,租给海澳使用。
就是这样一个临时码头,海澳凑合着用了十几年。金鼎码头水深不足,凡有3万、5万吨的油船靠岸,海澳就得租用另外的码头,然后再用小油船把油驳运到金鼎码头。仅仓储和过驳两项,一年就增加成本2000万元。从1995年起,海澳就打报告申请建码头,但一直没有下文。
“可能主要是因为我们是民营企业吧,厦门没有先例。”郑金泉说。后来,连租的码头也不能用了,要让出来建大码头。
2003年9月,厦门市把海沧港区划分成24个码头泊位。金鼎码头位于6号码头后方,6号码头的功能规划为集装箱码头,石化作业须迁至9号或12号石化码头区。
恰在这时,《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很快,厦门市政府决定,把海沧12号码头及后方库区交由海澳集团建设经营。这样,海澳成为厦门第一家参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民营企业。
“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天时、地利、人和,都让我们赶上了。”郑金泉说。
海澳石化码头于2007年2月开工,2011年3月试运行。码头通过增加内港池的布局,从原规划的1个泊位扩到8个泊位,岸线总长度由280米增加到1018米,形成大中小吨级合理配套的小型组合港,不仅使海澳集团的供应链条更加完善,(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也大大增强了厦门港区液体石化产品的接驳和吞吐能力。
多元投资风生水起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市在投融资体制改革方面作了许多探索。如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和内外资界限,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港口、电厂、公交等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领域以及社会事业领域中有一定收益的项目。同时,采取财政贴息、扩大特许权限、提供收益担保、捆绑组合投资、土地补偿等方式,进行市场补偿,逐步形成投资、经营和回收的良性循环。
“在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厦门港口码头建设快速发展。除一些航运企业自建自用外,合资、参股成为主要投资形式。”厦门港口管理局一位负责人说。
厦门港海沧港区18号、19号码头是厦门海沧新海达集装箱码头。2007年11月26日,厦门市与法国达飞集团、香港新创建集团签约,共同投资建设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总投资21.6亿元,被列为省重点建设项目。
如今,新海达码头已成为厦门港又一环保节能的大型现代化集装箱码头。
由厦门象屿集团有限公司和香港新创建港口管理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经营、管理的厦门象屿新创建码头有限公司,是内地首家经批准的合作双方股份各占50%的合资码头公司,投资总额近12亿元,年设计吞吐量120万标准箱。
“厦门嵩屿码头也有世界航运巨头马士基的影子。在中国经济前景被看好、投资政策相对宽松的条件下,他们都来了。”厦门港务控股集团一名老员工说,那段时间频频出现公司参与合资的新闻,排名世界前三的海运巨头马士基、中远、达飞集团纷纷抢滩海沧。
现在,厦门港口建设已形成多元的投资格局,国有、合资、民营、台资等多方参与,共同为厦门港的发展壮大添砖加瓦。根据《厦门港总体规划(修编)》,未来的厦门港,全港规划可形成码头岸线总长约94.3公里,规划泊位379个,规划可形成通过能力约5.8亿吨/年,其中集装箱通过能力2020万标箱/年。
“随着厦门市综合配套改革的推进,未来或将出现更多的民营、合资码头,社会资本在港口建设方面还大有可为。”厦门港口管理局相关人士说。
(原标题:多元投资,激活厦门港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