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站长资源库!分享精神,快乐你我! 
  • 首 页
  • 留言求助
  • 晋剧《红高粱》缘何醉了京城

    时间:2016-10-24 01:07 来源: 作者: 浏览: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晋剧《红高粱》京城热演,被称作特有的“红高粱”效应引发诸多思考,也为我省龙头剧种晋剧雄风重振报出春的消息。一台山西梆子缘何深受京城戏迷的热捧?一部地方院团的新创剧目缘何深受文化部领导和业内专家的一致好评?作为戏曲大省的龙头剧种,晋剧与时代同行,推陈出新,又有哪些亮点?

      10月23日、24日晚,我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演活动进入高潮,省晋剧院最新创排的晋剧《红高粱》在北京长安大戏院连演两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尤其是24日晚的那一场,演出已经开场,剧场门口还有很多等待入场的戏迷票友,乃至于要求加场。文化部副部长董伟观看了演出。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协会等近50名专家观看了演出,好评如潮。

      观众和专家的看法难得的得以统一,一致认为,晋剧《红高粱》是一部近年来不可多得的,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高度统一的精品戏曲。晋剧《红高粱》京城热演,被称作特有的“红高粱”效应引发诸多思考,也为我省龙头剧种晋剧雄风重振报出春的消息。

      晋剧曾经何等辉煌

      晋剧,又称中路梆子,是山西的代表剧种,也是我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项目。晋剧在全省专业院团最多、观众覆盖面最广、影响最大,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涌现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冀美莲、程玉英、王爱爱、田桂兰、谢涛等杰出的表演艺术家,推出《打金枝》《算粮》等在全国有影响的剧目。

      新中国成立以后,晋剧曾经九进中南海演出,传统戏、现代戏好戏连台,名家新秀精彩纷呈,就连京剧这样的国剧许多剧目都是移植了晋剧的本子,汲取了晋剧的精华。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话剧、舞剧、京剧等艺术门类相比,闪耀时代精神、关照现实的晋剧新创剧目匮乏;城市人快节奏的生活,与传统戏曲一板一眼慢节奏的表演程式难以契合;现代文化生活日趋多元化等诸多因素,晋剧已经渐渐淡出城市舞台,演出台口几乎都在农村,而且农村的演出市场也在萎缩。晋剧式微,是不争的史实。

      第七届中国艺术节在杭州举行,记者作为随团记者采访。组委会安排我省在新闻中心举行山西专场新闻发布会,当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记者高坦率先提问:“怎么不见你们的晋剧?晋剧多好听啊,历史那么悠久,出了那么多名角,有那么多梅花奖演员。”晋剧缺席中国艺术节,引起全国关注。

      振兴晋剧从人才抓起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晋剧事业发展态势良好,一批优秀传统剧目焕发光彩,一批新编历史剧成为梨园亮点。但同时也要看到,戏曲事业发展也面临不少困难,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拔尖人才匮乏,精品力作缺少、基层院团生存艰难等问题比较突出。许多业内人士反映,如果再不抓紧采取措施加以解决,晋剧传承与发展前景堪忧。

      2012年5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胡苏平赴省晋剧院调研,王爱爱等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反映晋剧人才队伍青黄不接,新秀翘楚严重匮乏等问题,希望省里支持重新组建成立青年团,引起胡苏平部长的高度重视。

      “梅花奖”是中国戏剧艺术表演的最高奖。我省是“梅花”大省,获得“梅花奖”及“二度梅”的演员人数在全国名列前茅,近乎50人次获奖。其中,晋剧演员占到七成,但是这些演员45岁以下的已屈指可数。年逾古稀的著名作曲家刘和仁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晋剧艺术教育和艺术人才培养方面,山西最值得肯定和总结的是:1958年、1984年,省里两次成立山西省青年晋剧团,这两个团先后出了两代优秀晋剧表演艺术家。王爱爱、田桂兰、张友莲、姬荣生等20多人是第一代中的佼佼者。

      刘和仁回忆说,那时,青年团的演员由全省各地抽调过来,在太原工人文化宫封闭学习练功。当时,丁果仙还不到50岁,牛桂英只有35岁,郭凤英32岁。为了尽快培养年轻演员,党组织跟她们谈话,希望她们从晋剧发展的长远考虑,投入更多精力和时间,培养晋剧新秀。正值艺术盛年的“丁牛郭冀”,无怨无悔,甘为人梯。两年后,青年团一举成名,九进中南海,唱遍全中国。

      晋剧名家孙昌是1984年省晋剧院青年团的演员。回忆成长经历,孙昌说:“青年团集中培养年轻演员,在那种环境中,艺术前辈集中为我们排戏,不受任何压制,没有这样的氛围我们出不来。”孙昌、栗桂莲、苗洁、王小平、陈红、陈转英、郑强等曾经的青年团的演员,近30个春秋风流三晋舞台。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胡苏平部长支持省晋剧院恢复组建青年团,加紧培养年轻演员,解决晋剧人才匮乏问题,鼓励优秀表演艺术人才脱颖而出。2012年,省晋剧院青年团正式成立,成立后的青年团朝气蓬勃、意气风发,先后创作演出了《《晋情晋韵——晋剧名家交响演唱会》、晋剧《巴尔思御史》《红高粱》等原创晋剧精品剧目。移植了上海京剧院的京剧《于成龙》,重排了《白蛇传》《杨门女将》《金沙滩》等20余部优秀传统剧目。这些剧目在全省城乡演出后,取得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一批中青年演员通过剧目的创排,专业水平和舞台实践经验迅速提高。

      《红高粱》晋剧艺术的全新突破

      晋剧《红高粱》,是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三个文化”全新创作的重点舞台剧目。剧本改编自著名作家莫言的同名小说,该剧将观众带回到1939年,讲述了侵华日军破坏了古老乡村的宁静,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余占鳌、刘罗汉、九儿等中国民众奋起反抗,在高粱地里,在黄河岸边,与日寇展开惨烈厮杀,用生命和热血保卫家园的故事。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晋剧《红高粱》,不要紧,就让记者为您讲述这部戏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的亮点吧。

      亮点1:高难度传统戏曲功夫令人耳目一新。在表演上,师学丽饰演的女主角“九儿”整场“踩跷”演出,以此表现“缠足妇女”这一社会最底层民众走上抗战道路的勇毅与必然,展示了“中国古典芭蕾”之美,戏中“九儿”还有惊险的椅子功,美不胜收。

      亮点2:音乐多元、戏曲民歌交相辉映。大幕开启,响起了唢呐吹奏的山西民歌《桃花红杏花白》的旋律,除了真真正正的晋剧声腔外,还有机吸收了祁太秧歌、伞头秧歌等山西民间音乐元素,使唱腔更加丰富新颖,地域特色更加明显。

      亮点3:特效声光电唯美大气情景交融。舞台7块LED大屏,漫天飞舞的桃花,穗穗饱满的红高粱,奔腾咆哮的黄河水,交替呈现,很有时代感。三维虚拟影像技术丰富了舞台表现,现代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晋剧艺术完美结合,增添了新颖时尚的现代特色,契合了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亮点4:武戏阵势震撼且过瘾。众武生几十个鹞子翻身,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剧中,余占鳌带领众兄弟,光着膀子,捧着酒缸,跟小鬼子格斗,一个跌扑,扑得干脆,一个擒拿,鬼子应声倒地,观众看得血脉偾张,大有冲上舞台打斗一番的冲动。

      亮点5:舞蹈技艺注入饱满唯美。一段民族舞,一个托举、一个拥抱,道不尽恋人之间的不舍和爱恋。九儿执掌的单家烧酒坊重振雄风,酿酒的汉子们捧着佳酿感谢上苍,气势磅礴的祭酒舞,撼天动地,气壮山河。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