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2015年的经济工作“定调”: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此大背景下,会展经济发展如何主动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作用,值得业界人士深思。
根据会展业发展特点,以及长期跟踪研究,对我国会展业可能发展态势作出一些合理的预期。
1。会展业发展面临市场转型机遇
一直以来,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区会展经济发展,倾注了很大力量,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可以说,为了擦亮城市名片,“各地政府不惜成本,不仅管搭台,还要管唱戏”。比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鼓励会展企业到该地区办展、吸引会展项目落地该地区,出台“举办活动给与资金补助”的措施。再如,广交会、上交会、京交会、民交会的举办等。
国家明确要求清理官办活动,严控三公经费。短期内会对我国会展业产生不利影响。长期来看,却是我国会展业市场化转型发展的机遇。唱了多年的“政府主导型展会”终于哑口,“国八条”或将成为中国会展业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化转型的重大拐点。在业内看来,未来会展业的发展趋势是官退民进,政府主导型展会需要进行市场化转型,这也是目前会展行业的新趋势。十八大以后,各地政府主办的展会在减少或者压缩规模,或者由一年一期改为两年一期。
商务部发布的《中国会展业行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全国开展了对各级政府主办展会和论坛活动的清理规范工作。政府主办的展会开始去行政化,市场化运作力度加大。2014年初,北京市清理和规范节庆论坛展会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发出通知,47项节庆论坛展会活动被取消,节约经费6701万元。“转型升级”成为国内展览业的首要关键词,以往偏重于政府主导的中国展览业将逐步向市场化、专业化迈进。
众所周知,在国际上,大型会展均由企业主导而非政府,会展只有市场化才能赚钱、才可持续。“国八条”不仅不会重创会展业,反之将加快会展业向市场化转型。有资料表明,我国展览工程行业80%以上采用不可回收的一次性木材料。木材浪费惊人,也产生了大量垃圾,与绿色、低碳、环保的办展理念相悖甚远。会展业向市场转型,由企业办展而非政府办展,将会加快新型、绿色展览用具的开发、宣传、推广,加快会展业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事实证明,市场化运作下的展会更加专业化。上海世博集团与德国汉诺威公司合作承办三年来,上海工博会逐渐市场化、专业化。2014年上海工博会“政府展”的色彩虽未退尽,但变化明显:组团参展比例大为减少;与汉诺威合作组展的机床与金属加工、工业自动化和能源与电力电工装备3个展题,在9个馆中占了6个馆,而没有了以往的汽车、航天展馆;实行了专业观众登记,普通观众难以随便进馆。上海工博会最初几届,观众总数多达20万人次,但专业观众只占四成。2014年上海工博会,凡预先在网上预约且自行打印回执的观众方可免费换证入馆,而没有预约的观众必须花费10元钱购买专业观众登记表,还须填写登记项目才能获证入馆;与展会配套的活动多是展商自办的技术交流会议,原政府热衷的经贸洽谈、产权交易活动未见踪影。
2。展览业呈低速增长兼优化整合
展望今年,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复苏态势,国内基本面和改革因素仍可支撑经济中高速增长,但一些短期、结构性与长期性因素将会对经济增长造成冲击和制约。为了把2015年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政府将继续实施和完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发挥改革和各类政策的合力。
随着中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展览业凭借其活跃性和交流性将继续保持增长的趋势,在稳定内需和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可以预见的是,展览经济飞速增长的时代已过去,中国展览市场将在新常态中进行结构性优化和整合。展会数量的增长速度低于展会规模的增长速度,意味着展会的单位面积同比增加。比如,上海平均每个展会面积已达到15000平方米,达到德国的水平。同时,中西部地区的展览业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发展空间,新兴产业、高附加值行业展览会的比例将进一步提高。在市场总量不再急剧扩张的情况下,从业者可能将更加注重通过创新办展方式、提升服务质量等手段实现良性增长。
中国健康产业处于方兴未艾时期,2013年10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到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将达到8万亿元。行业大佬争相斥资加入健康服务业,阿里巴巴、中国人寿、小米手机、方正集团等纷纷布局健康产业。展会成为健康从业者们的展示与营销利器。有关统计数据显示,世界上70%的交易,是通过展会直接或间接产生的,而参展的成本只相当于企业其它营销模式如广告投放的七分之一,成本低效果佳的优势得到广泛认可。健康产业展会将在未来健康产业发展中大有作为。
3。行业规范建设步伐加快
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推广越来越成为行业规范的重要内容。随着会展经济的大发展,制定会展业国家标准的工作提上日程。2008年6月,“全国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2013 年,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后颁布实施了《会展中心(会议中心)服务规范》、《会展设计搭建服务规范》、《商贸类展览会等级分类标准》等三项会展业国家标准。研究制订了《会议分类和术语》和《贸易类展览会数据统计》标准。
2011年,商务部出台《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结合行业特点和市场需求,构建会展业行业标准体系,制定和推广经营服务、等级评定、从业人员资质和岗位规范、信息技术等一批行业标准。商务部出台的《国内贸易行业标准会展业节能降耗工作规范》将从2015年3月正式实施。该规范被认为是全国会展业的第一个工作规范,规定了会展业主管部门、会展业中介组织、展览活动举办单位、展览场馆、会展活动服务提供单位、会展器材制造商等6个相关产业节能降耗的工作要求。并在会展器材的环保、减少浪费等方面做出了规范和引导,鼓励使用可回收、重复使用的展览型材。将对会展行业节约资源、减少浪费、控制污染产生引导与促进作用。目前还有3项标准正在制定过程中,分别是《展览用拆装桌》、《展览展示器材术语与分类》、《标准及特装展位规范要求》。
一些地区也相继颁布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会展行业标准。比如,广西、江苏颁布《会展服务规范》和《会展场馆安全管理要求》的地方标准,广州出台《广州市会展业行业规范》,浙江出台《会展行业服务规范》,成都市颁布《展览展示工程企业资质等级划分与评定原则》区域性地方标准,北京市地方标准《酒店会议展览设施与服务规范》正在征求意见中,等。
4。科技助推会展业发展
展览业作为产业的“晴雨表”,理应成为广泛应用高精尖技术的平台,但由于多年来政府导向性强,许多大型展会仍然偏重运用传统手段,展览业现代化进程略显滞后。2014年以来,新技术、新手段在展会的应用得到增强,从现场数据的收集统计、线上线下展会的共同发展到展览科技资本的融合,都充分体现出科技助推会展业发展的总体趋势。会展业发展充分“嫁接”移动互联网:展会前,用微信向目标进行精准推送;展会中,通过微信“移动导览”,发布展会信息,为观众提供咨询服务,发布产品信息,并用微信进行支付等;展会后,利用微信获得的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进行会后跟踪服务。
据调查,2014年几乎所有展览会都设立了网站,10万平米以上的超大型展会几乎全部实现了线上展会与线下展会的结合。比如,中国国际家具展(上海)是世界三大家具展之一,其主办方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推出线上线下平台,通过“将展会‘家具在线’3000名会员与博华的家具、酒店、装饰、游艇、休闲的数十万客商联合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效平台”,吸引高质量参展商。可以预见,网上成交和电子商务将成为实体展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APP、O2O等手段将继续在展览平台上得到广泛应用。
2014年,中国会展业探索了一个全新的标配和营销模式——商用Wifi成为会展标配。无论是2014年7月的“ChinaJoy”,还是8月的中国互联网大会,抑或是11月的广州国际车展,国内三大行业的年度盛会都开始尝试商用Wifi来支持会展期间的无线网络。商用Wifi除了明显的上网稳定性增强之外,更带来了在线支付、票务销售、会务签到的变革。并且,带来了营销模式的改变。
5。国际化进程加快
全球会展业中心向中国的快速转移,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展会正在逐步向中国等亚洲地区集中,这为中国会展业未来国际化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步入“新常态”的中国,接轨全球的期待进一步提升,也更加渴望有更多、更大的平台进行自我展示。一系列国际盛会的成功举办,比如,APEC会议的成功召开,全球财富论坛在成都的举办,以及作为新兴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产业基础坚实、消费市场极具潜力,并且“一带一路”战略释放的强大市场助推力,都为中国会展业界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会展市场越来越令世界会展业瞩目。近年来,以英国博闻、励德展览、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为代表的一批全球著名专业展览公司已经陆续进入中国,积极兼并收购在华项目,加速布局中国市场。米兰、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国际展览巨头纷纷在中国移植或举办新的展览会,成绩斐然。2014年,法兰克福展览公司在上海举办的汽配展,其规模仅次于德国母展,是全球第二大汽配展。2015年初,法兰克福展览(香港)公司与广东省玩具协会成立合资企业广州力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进一步扩大在中国的业务。除了新成立的广州子公司,法兰克福展览(香港)公司还设有上海、北京、深圳和台湾办事处,足迹遍及大中华区。2015年,美国生物医药大会暨展览会这一全球顶级的生物技术展会有可能移植中国。可以预见,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将为国际市场带来巨大机会。
另一方面,为配合中国外经贸战略转型升级,进一步推动中国产品走出国门,越来越多的会展企业借助出国展览平台走出国门,向外直接推介产品、开辟市场。这些出国展览,不仅巩固了现有贸易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对开辟新兴市场,改善外经贸发展结构,推动多双边交流合作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一篇:中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下一篇: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与企业三十强评选
作者简介
屈燕妮,女,1971年9月生,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人,经济学博士。目前为内蒙古财经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经济、文化产业。近五年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参与多项省部级课题。
"文化旅游产业"微信公众平台
文化改变中国,产业凝聚力量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紧密关联,同时又具备与其他产业强大的耦合性。
欢迎您关注我们,中国首家股权众筹打造出的微信公众平台,与2000位行业大咖,300位行业大佬一起共享文化产业信息,开拓文化旅游交流空间。(公众号:henan-cuijunchao)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