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喜成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我国要实现长治久安的历史任务。我们要在广泛深入宣传上下功夫,在树立法治意识上下功夫,在体制机制建设上下功夫,在推出工作举措上下功夫,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引导全民自觉守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弘扬法治精神,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大力创新教育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多宣传报道社会上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人和事,多宣传各地各单位法治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和典型的示范作用等。要切实加强法治理论学习和教育。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内容,列为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必修课等。要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普法工作的领导,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人民团体要在普法教育中发挥职能作用。实行“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加强普法讲师团、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在普法中的运用,提高普法实效。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以文明河南建设为载体,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坚持法治方式,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建设法治社会,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一要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从立法、司法、执法等层面加强相关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在思想道德、社会诚信、扶困助残、公共秩序、网络文明等方面,能形成法规的形成法规,能形成制度的形成制度,从而更好地规范人们的行为。二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把法治社会建设的精神和要求同各行业、社会组织的特点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融入行业规范、社团章程、文明行业创建、服务承诺之中,融入社区公约、村规民约之中,使之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准则。三要深入开展法治创建活动。以平安河南建设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法治创建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法治教育,增强公民法治观念,让群众懂得法律保护什么、限制什么,强化“平时学法,遇事找法,办事循法”的理念,营造全民懂法、用法、守法的大环境。
建设法治文化,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建设法治社会,要以建设法治文化为基础。一是要加强法治精神培养。要通过长期的学习、训练与培养,使人们形成与法治相适应的理念意识、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法治精神,深刻理解法治的刚性要求和实践价值,牢固确立法的权威不容挑战、法的地位不容置疑、法的作用不容削弱的思想,使法律成为制约人们言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使公民以积极作为的主人翁态度,做到“信任立法、配合执法、倚赖司法、努力护法”。二是要强化公民主体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公民了解法律,熟悉法律,信任法律最后达至信仰法律,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从而在心理上、情感上真正认识到自身的权利义务和主体地位;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倡导契约精神,弘扬公序良俗。三是要建立推进法治建设的工作制度和体制机制。加强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四是要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过程,把法治观念体现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领域,融入人民群众生活的各方面。⑥4
(作者系省社科联副主席)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