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站长资源库!分享精神,快乐你我! 
  • 首 页
  • 留言求助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法治保驾护航网友话全会十八届四中全会全

    时间:2016-09-08 19:55 来源: 作者: 浏览: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小康社会”是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党的十二大正式引用了这一概念,并作为二十世纪末的战略目标,直到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30多年间,“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不断推进,在摆脱贫困、跨越温饱的经济小康实现以后,现在老百姓更多的是追求文化小康和政治小康。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社会矛盾也越来越突出,这个时候如果没有完善的法治体系作为社会管理的有效保障,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就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会引发社会动乱和政治暴力,现在提出依法治国是中国国情的需要,是全面社会改革的需要,更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小康社会最终是全国老百姓的小康社会,在经济小康之后他们更多的是要求社会生活更美丽,生活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然而,目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仍与老百姓的期待有所差距,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体制的不协调、管理制度的不全面等导致各种社会问题仍找不到很好的解决办法,许多老百姓仍然缺乏幸福感和安全感,这正是经济体制与其他体制不协调所导致,所以在十八大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就是要做到这五种体制相互协调,只有体制相互协调配套才能较好的推进我国社会较快发展和小康社会全面建成,而法治建设是实现五位一体建设的制度保障和总抓手,只有制定和完善相应的的法律体系和制度保障,充分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我国才能呈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的局面,各方面的发展才能井然有序,老百姓的生活才能安定和谐,最终才能真正实现法治小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