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站长资源库!分享精神,快乐你我! 
  • 首 页
  • 留言求助
  • 中年李安的“内心战事”-焦点新闻-齐鲁晚报网

    时间:2016-11-16 22:13 来源: 作者: 浏览:收藏 挑错 推荐 打印

    有着“影史第一部120帧”名号的李安新作《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终于与观众见面了,总体上说,这部影片应该算是技术和故事的完美融合。可喜的是,技术在这里并没有喧宾夺主,我们从这部电影里读出了李安作品的多重内涵。

    齐鲁晚报 记者 倪自放     

    超前技术强化浸入感

    首先说技术。在电影诞生后10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是以每秒24帧画面呈现给观众的。李安将画面呈现变成了每秒120帧,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超越电影史的表现。从120帧和60帧版本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看,先前好口碑所说的能够看清楚演员睫毛的镜头,在影片里并不多见,但有一点明显体验是,电影里的人物离观众更近了,特别是大量的特写镜头,让你自己如同与片中那帮美国大兵肩并肩坐在球场里。李安将这种感觉称为浸入感,这种技术不仅仅体现在片中的枪战场面,更体现在人物焦躁的面孔距离你很近的时候,你能感觉到他内心的情绪在波动。从这一点说,技术确实帮助了观众感受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

    不过,这种高帧技术的大量普及却不乐观,李安称此种技术领先于世界电影20年的说法有一定道理。高帧影片的出现意味着制片和放映双方成本的增加,双方对这种高技术的使用,过程会非常缓慢。以放映为例,能放映120帧/4K/3D版的影厅,全世界目前只有五个而已,能放120帧/2K/3D版的影厅中国只有四个,能放映60帧版本的影厅,济南也只有三四家而已。

    反战外壳下的成长主题

    技术没有如人们担心的那样喧宾夺主。从故事上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一部反战片。美国大兵林恩是在伊拉克战场上归来的英雄,在某个大型比赛的中场时间里,林恩和他的战友们作为英雄成为演出背景。在这个过程中,林恩发觉在战场上游刃有余的自己,在现实的美国社会里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理解。影片最后的台词与美国主旋律英雄电影背道而驰,大意是,“相比于在这里做一个英雄,我还是感觉回到战场上更安全”。虽然李安承认这是一部反战电影,但对于战争的理解,他并没有给出真正的答案,片中不同的人物也各有自己的理解,这是中年李安的纠结和迷茫。

    “成长”是贯穿李安电影的主题,不论是《卧虎藏龙》中的玉娇龙,还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的少年派,都注入了他对成长的关注。虽然有反战的故事外壳,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依然有着李安一以贯之的成长主题和细腻情感。这是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男孩逐渐认知到他的人生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他以后要成为怎样的人。影片通过主角林恩的视角将观众带入他的内心,感受一个少年的内心纠结。

    温和成了李安的表象

    从外表看,李安是一个温和的人,其作品也体现着这种温和的气息,《卧虎藏龙》《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甚至是《断背山》,都是在缓缓讲述细致入微的情感,起码外部表现上不是张牙舞爪的电影。

    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隐藏的社会、人性、宗教细节也颇值得玩味,林恩在战场上和班长多次谈到毗湿奴,这是印度教的“维护”之神,其性格温和,对信徒施予恩惠,且常化身成各种形象拯救危难的世界。很巧合,这种宗教隐喻,在《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出现的次数更多。温和的宗教之神连接了李安的两部作品。

    拓展到更为广泛的李安作品,你会发现他在渐渐消解主流文化所强调的责任意识,家国情怀曾经是男儿崇尚的目标,但最后发现人能主宰和听从的只能是内心的欲望和本性,破碎如《色·戒》,催人泪下如《断背山》,宿命如《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到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温和成了李安的表象,中年李安似乎对一切已经安之若素。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