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
《焦点访谈》把矛头对准社会失范行为,提倡短兵相接、立竿见影。一度成为老百姓们口中的“青天”。
“《焦点访谈》让老百姓和公民权利这些词更近了。”敬一丹说,放大弱者的声音是节目最有价值的地方。二十年来,“舆论监督”已经从一个生词变成熟词。
最让敬一丹骄傲的是,在《焦点访谈》的黄金时代,每开拓出一寸空间,立刻成为全国媒体共有的空间。
“远方,是在过程中一点一点实现的。”她说。
“你们现在还看《焦点访谈》吗?”讲座上,敬一丹问台下的同学,没等台下反应,她低声道,“你们都看《我是歌手》和《非诚勿扰》去了吧。”
五年前,在中国政法大学的一场讲座上,敬一丹问了同样的问题。台下没有人举手。
敬一丹。
舆论监督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1998年,《焦点访谈》舆论监督的内容占到全年的47%,到2002年,这个比例下降到17%。这几年的数据无从知晓。
去年,敬一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1997年前后的《焦点访谈》是有锋芒的,现在变成了‘你懂的’”。
“我遇到的,不希望谁再遇到”
那时候的《焦点访谈》,是斗士。敬一丹和它气质完全不符。
在讲座上,敬一丹概括自己的性格:好人下不去手,坏人又斗不过。
台下大笑。
她讲起刚到《焦点访谈》时操作的一个选题,关于一张印刷错误的地图。她找到了印刷地图的责任编辑,准备和她的同事们一样,一句话就把对方撂倒。
“有没有想过,把地图这种严肃出版物印错了,会产生什么样的连锁负面效果?“这是准备好的问题。
一开口,问题就变成了“你以前印过地图吗?“敬一丹回忆,面对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人,她咽下了之前准备的问题。
在监狱采访,面对失足少年。她开口第一句话是,“你这扣子怎么是红线缝的呀?”
事后,同行的摄像对敬一丹说,你跟少年犯说话,怎么像孩子大姨似的?
时任新闻评论部主任孙玉胜对敬一丹的评价是,“介于传统和前卫之间的形象。”在当时,央视新闻评论部倡导的是“前卫”。这一评价,相当于批评。
“《焦点访谈》是带给大家痛感的节目。痛感分为刺痛和隐痛。我是后一种。”敬一丹说,像她这样一个最没有锋芒的人,却成为在《焦点访谈》坚持最久的一个。
(责任编辑:admin)